文革票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谓“文革票”,起于1967 年发行的《毛主席语录》,终于1973 年10月发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约有80 余种。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把一切都搞得颠颠倒倒,邮票的发行和使用也毫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邮票是按志号“纪”或“特”的顺序发行的,但到1967 年3 月,纪念邮票《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发行后,这种按志号发行的方法便中止了。其后便出现了“文革票”。直至1974 年元旦起,我国才恢复了邮票按志号编排发行的办法,志号设为“J”或“T”。当时,“文化大革命”虽未结束,但这些邮票在概念上似乎已不属“文革票”。在“文革”的邮政中,出现了许多中国邮政史上“史无前例”的事情。

1967 年后,邮电部门曾实行过邮寄毛主席著作可免资挂号的待遇。1968 年8月,被称为“宝画”的《毛主席去安源》印成邮票后,被宣传得神乎其神,以至邮局怕错,规定贴用《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免盖邮戳。邮票不盖销,也许“永久”也用不完。在重新恢复邮票按志号发行后,“文革票”除极少几枚外,留在群众手中的仍可继续使用。但是,由于当时仍处“红海洋”里,全国上下一片红,有心收集“文革票”的人很少,直至邮电部门明文停止销售“文革票”后,使现存的“文革票”成了奇货,以至中国邮票总公司规定的交换参考价竟高出原值的十倍甚至数百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