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 of sex
简介社会学与性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性社会学的不同定义性社会学尚无公认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T.M.坎多1948年在《转变中的性行为与家庭生活》中提出:“性社会学研究有关性行为的特定领域。并且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地把注意力转向一些差异形态,例如色情品、强奸、娼妓和同性恋。”这一见解有些偏颇。性社会学除研究与性有关的差异行为和社会问题外,不应忽视人类的性观念和性态度等常态行为的形成及社会影响等课题的研究。美国性社会学家J.M.汉斯林1978年在《迈向性社会学》一文中写道:“性社会学并非社会学的外围领域。它所研究的乃是作为社会秩序基础之中心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文化诸群体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中国学者刘达临在《性社会学》(1988)一书中指出:“性社会学是研究人类性行为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性社会学是性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学际学科’。”上述论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性社会学的概念,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核心概念
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性存在(sexuality),即“性”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应形态,包括性的生物存在、性的心理存在、性的社会存在三个子系统。
对象和内容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关于性的社会属性、社会观念、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有关的社会问题等。依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性社会学研究范围包括:性,性别,性角色,性差异,性变态,性与社会(包括性与文化、经济、宗教、民俗、政治、战争诸因素)的相互关系,性活动的人际关系;各种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如性别歧视、卖淫、未婚怀孕、婚外恋与非法同居、同性恋、性罪错、试管婴儿与人工授精、性别选择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婚姻与家庭的社会问题等。狭义的性社会学主要研究性角色社会学与性别社会学两方面问题。主要内容涉及性生物学、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教育以及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社会研究等。
形成和发展性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门分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始自19世纪。近代性科学的先驱者奥地利的 R.von克拉夫特—埃宾186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德国医学家A.莫尔1912年出版的《性学手册》,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性学著作,均涉及某些性社会学内容。科学的、系统的早期性社会学专著当推美国学者汉斯林1971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性社会学研究》。本书由18位作者就婚前性行为、性高潮、人工流产、性与暴力、职业与性、同性恋、性研究与社会学等课题进行了论述。1978年此书经增补修订,易名《性社会学:入门读本》。汉斯林在引言《迈向性社会学》中,比较有力地论证了性社会学的必然发展及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其他较有影响的性社会学著作有美国R.R.鲍尔和M.高尔顿的《人类性别的社会度量》(1972),坎多的《转变中的性行为和家庭生活》(1978),苏联И.Ф.云达的《性生活与人的健康》(1985)等。
现代性社会学研究日趋活跃。国际社会学学会的机关刊物《社会学文摘》设有“性行为的社会学”的文献栏目。社会学的书评刊物《当代社会学》收载性别、人的性方面等论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性学大会恢复召开,到1989年已举行 9届,几乎每届大会都涉及性社会学方面的论题。
中国的性社会学中国1937年翻译出版了英国人类学与社会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著的《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底比较》。该书论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性社会学问题,并使用了与性社会学涵义类似的"两性社会学"的术语。30年代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曾任北平大学教授的张竞生,在其论著《性史第一集》(1926)中,积极倡行性教育及计划生育,并指出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堪称中国近代性社会学研究的先驱。1974年秋,詹益宏在《性医学──正确的性知识》一书的部分章节中,论及性教育、性变态、同性恋、人口计划、性强暴的社会分析、性自由等性社会学问题。阮芳赋编著的《性知识手册》(1985)、刘达临著的《性社会学》(1988)、徐纪敏主编的《性科学》(1988)等书中均包含有性社会学的内容。
图书信息

书 名: 性社会学
作者:(美)盖格农,李银河译
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ISBN: 9787811157376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元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读书期间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全面涉及了性方面的诸多问题,包括性问题的起源、性目的、性评价、性认同与性角色、青春期、性刺激与性反应、手淫、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卖淫、性犯罪、性少数群体、性环境等等。
书中所述事实有相当的权威性,相比前辈的同类著作,多了大量新时期新环境中的新材料,可以算作一种“踏在巨人肩膀上”的工作,对于专业研究人员和一般读者都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历史系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银河是当代中国最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妇女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性社会学。她的许多理论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性作用。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
图书目录序言
译者的话
第一章性问题的起源
第一节本书的重点
第二节现今美国社会中的性
第三节变迁的后果
第四节性脚本
第五节性脚本的跨文化差异
第六节仓促的判断:维多利亚时代
第七节性脚本的历史差异
第八节生物学、达尔文与性脚本
第九节人的生命周期与性脚本
第十节小结
第二章性目的的改变
第一节立法的历史
第二节许可的与不许可的
第三节性目的的多样化
第四节性行为模式与社会控制
第五节性研究者的作用
第六节结论:科学与目的
第三章对性研究的评价
第一节理论与数据
第二节对数据和解释的评价
第三节历史:我们何时知道的
第四节地点:我们从哪里知道的
第五节对象:参加研究的是哪些人
第六节方法:我们能知道些什么
第七节科学与意识形态:为何言性
第四章性认同与性角色
第一节定义
第二节性发展理论
第三节性认同与社会变迁
第四节男孩与女孩的社会化过程
第五节游戏世界中的性别差异
第六节学校与传播媒介对性发展的影响
第七节儿童读物
第八节电视
第九节各种传播媒介的效果
第十节有关两性区别的科学发现
第五章性的早期学习
第一节传统观念
第二节童年期性感的意义
第三节性与游戏
第四节信息来源
第五节结论
第六章青春期
第七章性刺激与性反应
第八章手淫
第九章异性恋的习得
第十章婚姻性关系
第十一章非婚性行为
第十二章同性恋
第十三章双性恋
第十四章卖淫
第十五章性犯罪与性罪犯
第十六章性少数群体
第十七章性环境
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