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分类地位:花鳗(Anguilla marmorata;marbled eel)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鳗鲡总目、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的一种。又称鲈鳗。

形态特征: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体形似鳗鲡,吻圆钝,眼间隔宽平,稍大于吻长。唇褶宽厚。鳞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皮下。侧线中位,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脊椎骨100~110块。体灰褐色,腹面白色,体及鳍上具云状花纹,并有大小均匀的灰黑色斑点;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

分布:是世界上鳗鲡属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北至韩国济州岛,东至小笠原群岛,南至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西至非洲东海岸的纳塔尔。在中国,自钱塘江至海南省各江河水系中都有分布。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口、山涧、溪谷和水库的石隙洞穴中。性凶猛,常在夜间活动,以小鱼、虾、蟹等为食。为降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在中国福建九龙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营穴居生活。当10~11月刮西北风时节,即开始往河口移动,入海产卵。

经济价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为珍贵食用鱼类。

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口、浙江飞云江口和北雁荡,福建的闽江口及长汀,广东的珠江口和西江水系以及海南岛各水系,都分布着一种珍贵的咸淡水鱼类—花鳗。

花鳗又名花鳗鲡,别名大鳗、鳝王,目前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其体长而粗壮,前部似圆筒,后部稍侧扁。头短且呈圆锥形,眼睛较小,口则较宽,口角超过眼后缘,上下颌骨上

均具有细齿。其鳞细小,隐埋于皮下,鱼体表光滑,并有丰富的粘液。背鳍、腹鳍均低而长,尾鳍相联,体色视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体背褐色,侧面灰黄色,腹部乳白色,胸鳍边缘黄色,身体及鳍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或黄绿色斑块状斑点。其个体较大,据记载,已发现个体较大者体长达110厘米,体重达4.2公斤。

花鳗生性奇特,它为降河性洄游鱼类,在海洋里产卵繁殖,鱼苗进入江河、水库等淡水中成长。常常喜栖息于沿海的河口区域,也有上溯栖居于山间溪谷中。它白天潜伏于石缝或土穴

中,夜间出来活动。体壮而有力,性情较凶猛。它以动物性食料为多,常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诸如小鱼虾、贝、蟹和蠕虫等为主要食料。据研究,花鳗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它不但肉质好,味道鲜美,脂肪蛋白质含量都相当高,花鳗也可以人工驯养和发展养殖。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