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田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贵州省遵义市干田村干田村位于遵义市西郊,辖区6个村民组,截止2006年4月,有565户,常住人口1348人,流动人口2563人,耕地面积30亩,退耕还林面积290亩,村区200亩。村的经济是靠以市场和房屋租赁为主,已建成水果市场、汇二路市场、荷花池市场,2003年建市场的投资已基本收回,2004年计划村纯收入可达40万元左右,总产值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村民的经济来源是以房屋租赁、经商、务工;村民组的经济来源是以房屋租赁、市场收入;村的经济来源是以房屋租赁、市场收入为主体。荷花池市场、水果市场的二期工程已启动。[3]

2、云南省隆阳区杨柳乡干田村

干田村位于杨柳乡政府西部,东至鱼河村,西至岩头村,南至水长大河,北至杨罗公路,总面积4万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11月,全村总耕地面积4160亩,其中水田2681亩,总居住农户600户,总农业人口2417人。最高海拔、最低海拔为687米,属低热河谷地区。

干田行政村辖三个自然村九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小平子自然村、干田自然村、大龙井自然村。有天然龙塘三个,龙井三眼。

干田自然村位于罗明东山脚,由于三个龙塘位置太低,大部份耕地靠老天下雨耕种,故名雷响田,所以取名为干田。截止2008年11月,有五个社,308户,1600人,此是1956年从小水井、校场坝、浪坝迁移集居而成。

小坪子位于干田自然村南部,属一个自然村—个社,截止2008年11月,有人口420人,88户,此村有一个天然龙井,清澈透明,此井出在一棵大古树下,白色的大树根系,飘在清澈的水中,顾名思义,取名银丝水,井下有400多平方米的—个坪子,居民由校场坝搬迁来居住而形成。

大龙井自然村位于干田村的北部,1956年,居民山茶山、小吊井、豹子筲、街子坡、黄泥嘴等山寨搬迁来集居而成,此村因有一个天然龙洞,取名为大龙井自然村,保山市罗明糖厂就建在大龙井,罗明糖厂的白糖商标以龙洞为景,取名为“龙景”牌白砂糖。[4]

3、云南省普洱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干田村村情概况

村委会

该行政村隶属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乡,地处乡政府的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乡政府的道路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县30公里。东邻宁洱镇,南邻窝拖,西邻荒田,北邻星火。辖干田、绿茵塘 景东寨 、困索等24 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24.87 平方公里,海拔 1,340 米,年平均气温 18.70 ℃,年降水量 1,306 毫米,适合种植 烤烟、玉米、水稻 等农作物。

自然资源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7,251 亩(其中:田1,345 亩,地 5,906 亩),人均耕地 2.44 亩,主要种植 烤烟、玉米、水稻 等作物;拥有林地 24,287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23.5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4 亩,主要种植 柑橘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74 亩;草地 5,691 亩;有石头和林业等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 702户通自来水,有 27 户饮用井水,有10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4%)。有729户通电,有67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67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6%和 9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634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41户(分别占总数的87%和74%)。

该村到乡政府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沙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集贸市场16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22辆,摩托车106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45 亩,有效灌溉率为4.7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967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33 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8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81户;建有小水窖167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67 户。全村有1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9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9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无自然村已通路灯。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16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3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7.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1.7万元,占总收入的55 %;畜牧业收入110万元,占总收入的 17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250 头,肉牛 110 头,肉羊 479 头);渔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 16 %;林业收入40万元,占总收入的6.3 %;第二、三产业收入 126万元,占总收入的18 %;工资性收入56 万元,占总收入的8.8 %。农民人均纯收入 1400 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和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56 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28 人(占劳动力的8%),在省内务工 128 人。

人口卫生截止2008年底,该村有农户729户,共乡村人口 2950 人,其中男性 1586 人,女性 1364 人。其中农业人口 2970 人,劳动力 1520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汉 族1580人 彝族716人,哈尼族 294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7 人,占人口总数的0.2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002 人,参合率67 %;享受低保 116 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2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 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16 公里。

文化教育截止2008年底,该村建有小学 1 所,校舍建筑面积 1,673 平方米,拥有教师 18人,距离镇中学16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38人,其中小学生227人,中学生111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721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6,167 亩,农村财务实行 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 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级财务和政务等。[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