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萧三(1896~1983)

现代诗人。1896年10月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原名萧子嶂﹐萧子升之弟,又名‧萧﹑爱梅等笔名。他就读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曾与毛泽东同学。他和哥哥萧瑜以及毛泽东、蔡和森一起创建了“新民学会”﹐并在《湘江评论》上发表过小品散文和诗歌。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随後﹐回国参加革命斗争。1930年﹐萧三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驻代表﹐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该会刊物《世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4年﹐他出席了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了发言。在苏联期间他写了不少诗歌﹐歌颂中国革命﹐歌颂无产阶级的斗争﹐谴责帝国主义侵略。这些活动促进了中国革命文学与世界革命文学的交流与汇合。

1939年春回国﹐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翻译部主任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长期从事世界和平运动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

萧三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和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及续编﹐都广泛流传。他主张:“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新诗“要向民歌学习﹐向古典诗歌学习”(《萧三诗选‧自序》)。他的诗感情强烈﹐语言流畅﹑通俗﹐在创作风格上力求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他的主要诗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谊之路》(1959)﹑《萧三诗选》(1960)和《伏枥集》(1963)等。他在苏联用俄文写作出版的诗集有《湘笛集》﹑《我们的命运是这样的》﹑《埃弥‧萧诗集》和《萧三诗选》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萧三是《国际歌》歌词的主要中文译者之一。他还翻译了《列宁论文化与艺术》以及一些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