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合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区域概况洪合镇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辖镇,地处经济繁荣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全国闻名遐迩的羊毛衫之乡,全镇总面积57平方公里,2000年底当地人口26193人,外来人口约7万。镇区气候温和,特产丰富,是槜李、黄花梨的著名产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这里浸润着悠远的文化历史,传承着吴越国界桥、西施与槜李的优美故事,洪合羊毛衫市场是全国著名的羊毛衫生产力口工批发基地。秀洲·中国针织羊毛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投资环境优越,已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风水宝地,园区规划开发面积达3平方公里。

洪合极具交通地利优势,位于沪杭高速公路和乍嘉苏高速公路两个“T”字交叉口,沪杭、乍嘉苏高速公路交叉而过,距沪杭高速公路王店出口处6公里,连接上海和杭州的320国道横穿镇区,东距嘉兴市区10公里,西与桐乡相接,北靠京杭大运河,距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杭州国际机场均仅一小时路程,是嘉兴市西郊一个水陆交通便捷,工商业繁荣的经济重镇。社会公共设施日趋完善,通讯、运输、金融、娱乐和宾馆一应俱全,是省级卫生城镇、省级体育先进镇、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先进镇。[1]

历史沿革洪合属于古槜李地,至今还存有古代吴、越战场的遗迹。从宋、元至辛亥革命时期,其北部和中部属新塍地区灵宿乡,其东部和南部属王店地区长水乡,西部是濮院镇所属乡村。辛亥革命至解放前,这里曾是塘南乡、国界乡、泰石乡和濮院镇属村,解放后建政为人和乡、塘濮乡、泰旗乡。1950年5月,为纪念革命烈士王洪合(山东人,1949年在原人和乡素门里村剿匪中壮烈牺牲)将原人和乡改为洪合乡。1961年4月成立洪合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94年8月撤乡建镇。[2]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

总人口

26193

13181

13012

家庭户户数

7059

家庭户总人口(总)

25344

家庭户男

12699

家庭户女

12645

0-14岁(总)

4914

0-14岁男

2430

0-14岁女

2484

15-64岁(总)

19129

15-64岁男

9743

15-64岁女

9386

65岁及以上(总)

2150

65岁及以上男

1008

65岁及以上女

114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1119

支柱产业羊毛衫

闻名遐迩的洪合羊毛衫市场是浙江省二星级专业市场,面积达23万平方米,拥有羊毛衫款式3000多种,产品高、中、低档次齐全,远销西欧、中东、中亚、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型羊毛衫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之一。

洪合羊毛衫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88年镇创办嘉兴洪合羊毛衫市场,成为全国著名的羊毛衫专业市场。1998年,市场占地面积23公顶,拥有各类羊毛衫及毛纱门市部4500多家。集专业生产、批发、零售为一体,常备羊毛衫款式3000多种,具有经营品种全、款式翻新快,同比价格低等特点,产品不仅进入全国各地商场,还远销蒙古、俄罗斯等国家,1998年市场成交额达24.28亿元。市场内公共配套设施日益完善,通讯、运输、金融、娱乐、宾馆等一应俱全。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等中央、省、市领导先后来镇和市场视察、指导工作。

至2005年,羊毛衫市场已形成本部、丹红、新南、大大四个分场和极为规范的精纺、粗纺、毛纱原料三大交易区,年成交额达26亿元以上。

黄花梨

洪合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已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至2005年,全镇的蚕桑、水果、湖羊三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建成市级农业特色示范园区一个,区级两个,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生产等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320国道、洪建公路沿线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洪合黄花梨、槜李、湖羊等特产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该镇农业生产依托“蚕桑”、“水果”、“湖羊”三大基地优势,得到较快发展。水果生产是继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发展形成的一项优高农业,黄花梨是浙江农业大学沈德绪教授精心培育的成果,洪合镇从1978年开始引入栽培。该产品具有产量高、早结果、早丰产、抗性强、耐贮运等特点,洪合镇气候环境条件优越,降雨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因而较适宜黄花梨的生产。黄花梨肉嫩、皮薄、味甜、色美、果大,深受消费者亲睐,逐渐成为洪合水果生产中的拳头产品。1998年全镇拥有各类水果面积280公顷,其中以黄花梨品种为主的梨园面积233.3公顷,水果总投产面积180公顷,1998年全镇水果总产量2600吨,产值达540万元。[2]

名胜古迹

洪合镇国界桥

国界桥[4]

国界桥是古时吴、越两国的分界线,位于洪合镇洪合村,属嘉兴市文物保护点。现桥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桥为三孔石柱平板桥,全长13.2米,宽1.58米,坐落在九里港上,两边桥洞内凿有相对的石像各一尊,北为吴王,南为越王,雕像古拙。桥端有嘉庆年间(1796~1820)镌刻的楷书“国界桥”三字,两侧刻有清代文人所作的对联:“披莱远溯夫余泽,端委常存泰伯风”,“星映斗失临鹊驾,地连吴越判鸿沟。”[2]

大事记录1983年,洪合公社恢复乡建制;12月,在原有有线广播的基础上,开设了有线电视。1988年10月,洪合羊毛衫市场正式建立,经过不断发展已成为全国大型羊毛衫专业市场。1991年1月,由上级电力部门及有关部门投资建造了奢量为35千伏、10兆伏安的洪合变电所。1994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到洪合羊毛衫市场视察工作。1995年10月,镇推行农田“两田制”经营,发展粮田规模生产;11月,镇人民政府迁至新办公大楼。1997年8月,镇24家集体企业全部转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98年8月,镇被列入区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为1580人办理农转非手续;在嘉兴市率先实现电话镇。1998年,全镇13个行政村第2轮土地承包权延长工作顺利完成;3月,成立洪合羊毛衫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以羊毛衫为主的针织协会、建工协会、染色协会;分流和精简机关工作人员15名,为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香港客商达成项目建设意向,在洪合集镇东侧建立一个占地面积35.87公顷的农业园区;建筑面积5871平方米,一期投资600万元的洪合中学主体大楼基本竣工,香港著名文学家查良镛为洪合中学题写校名。1998年该镇获浙江省卫生镇荣誉;被评为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获郊区“新风杯”铜杯。[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