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两件,其中一件是周恭王5年制作,称〈五年卫鼎〉;另一件做于恭王9年,称〈九年卫鼎〉。〈五年卫鼎〉立耳柱足,口沿外折,下腹向外倾垂,鼎的底部有一层厚厚的烟灰,说明此为一实用器物;口沿下饰以西周晚期常见的以细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饰,铭文铸在鼎腹内壁上。〈九年卫鼎〉的形制和纹饰与〈五年卫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别,通高37.2公分,口径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田里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基础,而卫盉和卫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隶制土地制度的动摇。
西周周原董家窖藏卫盉,通高29厘米,口径20.2厘米,重7.1公斤。束颈,口沿外侈,有盖,鼓腹,连裆,足作圆柱形,管状长流,鋬为长舌兽首状,盖与器以链环相接。盖沿及器的颈部均装饰着垂冠回首分尾的夔龙纹,流管装饰三角雷纹,是西周恭王时期铸造的温酒器。

该器盖内有铭文132个字,主要记载了周恭王三年,一个名叫矩伯的奴隶主裘卫分两次索取了觐见天子的东西,即价值八十朋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矩伯分两次付给了裘卫1300亩农用土地,作为索取礼品的代价。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从而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
卫盉铭文中,贝已经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把当时具有货币职能的贝作为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记载下来,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尚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