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概况

果珠彝族乡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城东北,距县城38公里,东接以勒,南临林口,西抵尖山,北连大湾,境内地势南北走向,最高海拔2090米,最低海拔1200米,相对高差890米,平均海拔1500米。全乡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年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3.4℃,日照时数为155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无霜期230天。[1]
自然资源全乡有耕地55273亩(习惯上报面积31732亩),林地20649.5亩,粮食作物主产玉米、小麦、洋芋,兼种部分豆类,经济作物主产烤烟。境内矿产、水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富含煤矿、硫铁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主产煤区位于大海子煤田,煤资源储量大,品质好,开采难度小,拉埃河、鱼洞河经暗河相连,鱼洞河两岸气候宜人,山川秀美,两岸溶洞成群,洞内石钟乳群千姿百态,十分壮观,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1]
农村经济至2006年底,全乡经济总收入789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438.77万元,林业收入52.5万元,畜牧业收入2380万元(其中出售畜牧产品收入1800万元),工业收入1139万元,其他收入360万元;人均纯收入1191元。
1、粮食生产连年丰收。通过认真落实支农信贷及良种良法等措施,全乡粮食产量以2%左右的速度连年增长,至2006年全乡粮食产量达1175万公斤,其中小春产量138万公斤,大春产量1037万公斤。粮食产量的增长为解决了全乡人民吃饭问题的同时,为全乡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2、烤烟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乡种植烤烟9400亩,收购烟叶163万斤,收购均价达到4.80元/斤,加上补贴,烤烟产值达到782.4万元,烟农在烤烟生产中明显受益。
3、畜牧产业发展形势喜人。2006年,全乡大牲畜存栏1996头(匹),出栏1775头(匹),家禽存栏45328羽,出栏39867羽,畜牧业产值达2380万元。全乡畜牧业正朝着商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劳动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按县委政府提出的人口分布“三个三分之一”目标,党委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逐步规范输出途径,进一步转变无序输出为有序输出。2006年,全乡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达985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7.2%。劳务输出产值达1850万元,其中返留乡内的1780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23.4%。劳务输出成为继粮、烟、畜之后成为全乡的第四大产业。[2]
人口卫生
截止2007年11月,全乡总人口36180人,其中常住人口27375人。通过严格执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采取乡村干部包组包片负责、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加大医学监护力度、认真兑现奖优免补措施、加大违法处置力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措施,全乡人口年增长率被控制在12‰以内,抢生、超生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全乡有28016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80%。有一个中心卫生院,在职医务人员10人,配有B超、X光机等设备。5个村卫生所有乡村医生10人,可进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3]
基础设施
由于历史的原因,果珠彝族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乡、乡村公路全部为未硬化的土石路。村组公路多为建乡后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发动下由村民投工投劳建成,由于养护资金缺乏,公路通车质量普遍较差,存在着严重的晴通雨阻问题,截止2007年11月,还有18个村民组不通公路。全乡村民全部通电,但供电线路老化严重,通电不正常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全乡共有3672户通自来水,927户还在饮用井水,3055户还在饮水困难且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全乡未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为2866户,群众收看电视全部通过自己安装锅形天线。全乡移动通信覆盖率为72%,使用固定电话的农户有571户,使用移动电话的农户有1504户。[4]
文化教育截止2007年11月,果珠彝族乡有小学学校31所,小学在校生5845名,教职员工123名;中学1所,中学在校生2496名,教职员工55名。
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关心帮助下,2006年9月,果珠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全乡历史以来没有中学的问题。通过全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全乡教育年年取得好成绩,2007年上半年,中学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开门红”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中考成绩名列全县乡镇第六。
两免一补政策在全乡得到认真落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