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以前江苏长江以北的居民餐餐吃米饭,顿顿都会剩下苦得难以下咽、硬得咯牙的糊锅巴。当地人生活简朴,不愿意把这些锅巴浪费掉,于是摸索出了一种吃锅巴的妙招:吃完饭以后把锅巴从锅底铲出来,用小火烘焦以后,卷成一卷,放在一个专门的坛子里积存着。等坛子装满了,就把锅巴掏出来放在一具小石磨上磨碎,然后储存起来。这就是“焦屑”。

焦屑算是一种零食,因为吃焦屑和吃泡炒米一样,用开水冲了吃,不过必须调匀呈糊状才有味道,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不过更爽口。在战争年代焦屑又是一种应急的食品,一是吃起来方便,冲入开水,用筷子搅一搅就可以了,连佐料都不用加;二是比起其他的应急食品,如炒米、炒面、米汤,焦屑更容易吃饱肚子。在实际上,焦屑与炒米等相比,其性质更接近于一种应急食品,因为据考证,焦屑诞生于清朝末年,远比炒米诞生得晚。正如汪曾祺在《炒米和焦屑》的结尾中所说:“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