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锁谏图》卷
【类别】:绘画
【朝代】:清
【作者】:罗聘绘
【材质】:纸本,墨笔
【尺幅】:纵32cm,横208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介绍】:本幅楷书落款“仿阎立本锁谏图,寄萧生湘客装藏。扬州罗聘。”钤“罗聘”白文方印、“遯夫”朱文方印。本幅另有“清玩草堂”、“半丁审定”等鉴藏印五方。尾纸有谢兰生于道光甲申年(道光四年,1824年)抄录的《晋书》中关于陈元达锁谏故事的一段文字,还有张唯屏于道光己丑年(道光九年,1829年)题写的对于《锁谏图》的考证文字。
此画最成功之处在于针对人物的神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只见陈元达双手持笏,紧抱大树,嘶喊着进谏之言,尽忠、尽职的焦急心情溢于言表;两名侍卫拉住陈氏的腰带与上衣奋力外扯,他们虽然胡须飞扬,双眼圆睁,亦不能将其奈何;穿着便服的刘聪横眉相向,目露凶光,放在膝上的左手紧握,显然十分激动,余怒未消的神态跃然纸上;合手伫立的刘皇后眼见事端因己而起,心神不宁,急派侍女送交君王密柬以缓解急迫的形势。
画面对紧张氛围的渲染及对人物形神的描绘吸引了观者的视线,显示出画家独具一格的精妙构思。就画法来看,人物容颜用细笔描绘轮廓,须发纤毫毕现,面部略施淡墨表现起伏,服饰穿戴的线条勾写顿挫转折自具章法,有拙涩古朴之趣,观者能从中感受到罗聘娴熟地驾驭笔墨的高妙功力。
以此图与现藏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相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绘的《锁谏图》相比照,人物的位置、动作基本没有太多变化,罗氏之作只是省略了皇后一侧的假山石与树丛,添加了陈元达右侧的几名侍卫。另外,罗聘还将原本用设色之法图写的表现形式改作白描,使画作平添了些许雅致。
【作者介绍】: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等。原籍安徽歙县,其先辈已迁居扬州。博闻好学,20余岁随金农学画,常为之代笔。曾三赴京师,因画《鬼趣图》轰动当时文坛,其才华横溢。人物、花鸟、山水兼善,画法受金农、石涛、华岩等人的影响,笔力雄厚,以清奇、拙奥、生冷见长。他所画人物造型准确,尤精于画鬼,借以揭露世态。花鸟尤以梅花突出,其妻方婉仪及子均工画梅,被称为罗家梅派。
【词语详解】:①阎立本,生活于7世纪,约卒于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是唐朝初年的著名画家.他出生在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家庭内,父亲和兄长均是宫廷艺术家,擅长绘画和设计。在兄长去世后,阎立本接替他继续在宫中供职。根据现有的文字记载可知,阎立本的艺术活动与唐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密切相关。阎立本年轻时,即在尚为秦王的李世民府中任职,并于唐武德九年(626年)绘制了为李世民夺取天下立过大功的18个谋士的肖像。唐贞观十七年(643年),阎立本又奉已即帝位的李世民之命,画了24 位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并悬挂在宫廷的主要殿堂凌烟阁内,称为《凌烟阁功臣像》。这组肖像画群充分展示了阎立本的绘画才能。阎立本在宫廷的地位日益重要,最终担任官职很高的右相。与他同时的左相为武将,曾在边庭屡立战功,所以当时人们称赞道:“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②谢兰生(1760-1831年),清代书画家、诗人。字佩士,号澧甫、里甫、里道人,广东南海人,寓居广州。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任羊城书院掌教。工诗善画,诗学苏轼,画得吴镇、董其昌、王原祁笔法,清雅秀润,敷色明快。书法学颜真卿,间以褚遂良、李邕,晚年近于米芾。
③《晋书》,纪传体晋代史。(唐)房玄龄等撰。一百三十卷。修撰者凡21人,此外唐太宗撰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两记和陆机、王羲之两传后论,故旧本亦题“御撰”。唐朝之前,记载晋史的书籍颇多,唐初流传的有臧荣绪等18家之著。房玄龄以臧著为底本,参考诸家,撰成本书。《晋书》记载上自司马懿(西晋世祖武皇帝司马炎之祖)、下到刘裕代东晋(317-420年)建南朝宋的历史。同时,还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本书增立“载记”,十六国中的前赵、后赵等十四国皆入“载记”,仅前凉、西凉入“列传”。本书辞藻绮丽,多记异闻,对史料的取舍鉴别不甚注意,为其缺点。但因诸家晋史已然不存,且《晋书》对当时的文献旁征博采,因此从广泛保存史料的角度来看,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④渲染,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⑤白描,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