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达
男,彝族,1967年生,四川甘洛县人。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语言学系从事博士后及访学研究工作。巫达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学、族群认同、文化认同、语言人类学、彝族研究,藏族尔苏人研究等。现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巫达的详细简历如下:
受教育情况2000年8月-2004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哲学博士
1998年9月-2000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哲学硕士
1985年9月-1989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学士
工作与教学经历2008年5月-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族群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10月-2008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工作
2007年3月-2007年9月,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持2006年度毅进澳大利亚长江亚洲学者奖)
2005年1月-2007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博士后研究员
2004年11月-2004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副研究员
2003年10月-200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助理研究员
2002年4月-2003年1月,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和越西县做关于尔苏人族群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田野调查。博士论文研究计划。
1999年6月-1999年8月,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做关于彝族语言、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田野调查。硕士论文研究计划。
1998年9月-2003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助教、助理研究员
1989年9月-1998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助理员,1994年起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主要从事彝语研究。
研究项目2009-2012 当代中国大都市的族群与社会认同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9年度。
2009-2011 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人身份认同建构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2009年度。
2006-2007 彝语动词形态学研究。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语言学系访问研究项目,澳大利亚教育部毅进长江学者奖资助。
2004-2006 景颇语功能词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博士后研究题目。
2003-2004 藏缅语族语言形态句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题目。
2000-2003 藏族尔苏人族群认同及其文化研究。四川省凉山州。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人类学博士课程。
1998-2000 彝族宗教、语言与彝族文化认同研究。四川省凉山州。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硕士课程。
1996-1998 彝语方言语法数据库、彝语方言词汇数据库、彝语方言词典。与德国学者合作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94-1995 《彝语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989-1993 研究整理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工作队第四工作队彝语调查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
获奖情况1996 《中国藏缅语计算机词汇库及其计量分析》,获1996年度国家科技信息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 Endeavour Australia Cheung Kong Awards (Australia)
2009 《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获学林出版社1998-2008年十部优秀图书奖。
参加学会
2005 国际双语学学会 (香港)
2004 香港语言学会
2000 香港人类学会
1997 中国都市人类学会
1989 中国民族学会
1989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语言能力彝语(诺苏话)、汉语普通话、汉语四川话、汉语广东话、英语
研究成果A.专著
1、巫达,2010,《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北京:民族出版社。
2、巫达,2008,《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3、巫达,1998,《彝语语法》(诺苏话)。与陈康合作。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巫达,1995,《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承担傈僳族、阿昌族词条编写)。马学良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5、巫达,1993,《凉山彝语地名汉字译音规则》。与陈康合作。国家测绘局标准编号CH 4003-1993。北京: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B. 论文与书评
1、巫达,2009a,“关于ethnogenesis一词的理解与翻译”,《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第95-97页。
2、巫达,2009b,“凉山彝语动词的种类及其标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第94-101页,原载《民族语文》第2期。
3、巫达,2009c, “凉山彝语动词的种类及其标记”,《民族语文》第2期,第20-28页。
4、巫达,2009d,“彝族先民数千年前已种植稻米的语言学考古学证据”,载《中国彝学》(第三辑),陈国光主编,第45-48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5、Wu Da,2007,Book review: 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 Selected Case Studies. Edited by Robyn Iredale, Naran Bilik, and Fei Guo. Armonk, N.Y.: M.E. Sharpe, 2003. Asian Anthropology, Volume 6, 2007.
6、巫达,2006,“理性选择与族群内心情感:中国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个案研究”,《台湾人类学刊》,第4卷,第1期,页113-147。
7、巫达,2006,“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页19-23。
8、巫达,2006,“景颇语功能词研究”,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博士后研究项目。
9、巫达,2005,“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第132-138页。
10、巫达,2005,“论名词结构和句子结构的共性”(与顾阳合作),《第四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5-49页。主编:戴庆厦、贾益民,副主编:班弨 吴玉峰 李洁麟。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1、巫达,2005,“论凉山彝语的‘名+(数)+量+su33’结构”(与刘鸿勇合作),《汉藏语系量词研究》,第104-125页。李锦芳主编、胡素华副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2、巫达,2005,“从景颇语和彝语的量词看名词短语的指涉特征”(与顾阳合作),《汉藏语系量词研究》,第55-89页。李锦芳主编、胡素华副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3、巫达,2004,“彝族社会‘尔普’形式的变迁”,载《民族研究》第二期,第60-66页。
14、巫达,2003,“藏族尔苏人婚礼仪式中饮食文化的族群性”,载《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19-438页。台北:财团法人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
15、巫达,2003,“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载戴庆厦主编《彝学研究》(第二辑),页64-86。北京:民族出版社。
16、巫达,2003,“颜色、象征与国家权力——凉山彝族等级制度与民族名称”,载戴庆厦主编《彝学研究》(第二辑),页87-103。北京:民族出版社。
17、巫达,2003,“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文化认同”,载谭伟伦、王刚主编《宗教、社会与区域文化——华南与西南研究》,页125-154。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18、巫达,2002,译文:“涵化、族群性与华裔”(陈志明著),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文集》,第231-26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巫达,2001,“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简介”,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巫达,1999,“彝语动物名词‘性’的表达方式”,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页40-48。
21、巫达,1999,“台港澳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概况”(1998年度),载《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8年卷),页356-36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巫达,1998,“汉彝‘团结话’和彝汉双语教学”,载朱崇先、王远新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一辑),页118-130。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3、巫达,1997,“彝语辞书编纂事业方兴未艾”,载《辞书研究》第4期,第86-92页。
24、巫达,1997,“彝语t系声母考”,载戴庆厦、岭福祥主编《中国彝学》(第一辑),第184-1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
25、巫达,1996,“凉山彝语田坝土语古音拾零”,载《凉山民族研究》1996年年刊,第146-154页。
26、巫达,1995,“凉山彝语骈俪词调律探讨”,载《民族语文》第2期,第55-62页,页55-60。
27、巫达,1994,“彝语和日语若干相似现象初探”,与清水享(日本)合作。载《凉山民族研究》年刊。
28、巫达,1993,“彝语形态探讨”。载《彝语研究》,1993年年刊。
29、巫达,1992,“凉山彝语亲属称谓序数词素及其民族学意义”,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第76-80页。
C.学位论文
2004 “认同之抉择-中国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建构的民族志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论文。
2000 “语言、宗教与文化认同——中国凉山两个彝族村子的个案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人类学课程哲学硕士论文。
D.译文
2007 英译汉书稿:Tan Chee-Beng: Chinese Overseas: Comparative cultural issue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陈志明着:《海外华人》。香港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合译,进行中)
2007 英译汉书稿:Randy J. LaPolla with Chenglong Huang. 2003. 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lossary.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罗仁地 同 黄成龙《羌语语法》。柏林、纽约: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进行中)
2002 “涵化、族群性与华裔”。陈志明着。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文集》,第231-26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E. 待出版专著与论文
2008 《彝语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彝语研究组合作项目。本人承担其中的彝语方言词汇词汇比较与撰写工作。北京:民族出版社。(正筹备出版中)
2008 “Three tongues and two identities: a case study on Ersu ethnic identity in Sichuan, China”. A paper in English.
F. 会议论文(2004-2007)
2009 “从语言学人类学证据谈古彝文化与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发生学关系”,首届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探源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凉山民族研究所主办,2009年10月11日-16日,四川西昌。
2007 “彝语的使动与连动结构”(与顾阳、刘鸿勇合作)。”东亚及其相邻语言的名物化与系动词”国际会议论文。由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2007年1月8日-11日。
2007 “限定符或名物化标记:诺苏彝语的su33”(与顾阳、刘鸿勇合作)。”东亚及其相邻语言的名物化与系动词”国际会议论文。由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2007年1月8日-11日。
2007 “彝族先民种植稻谷的语言学与考古学证据”。2007年11月22日在第七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上做的学术演讲。由北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彝学会主办,该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承办,开幕式于人民大会堂召开。
2006 2006年3月1-3 日出席在泰国清迈举行的”原住民的概念在亚洲”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亚洲原住民基金会和IWGIA主办。
2005 On numeral, classifier and indefiniteness: a cross-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nominal phrase(论数词、量词与不定指:名词性短语的跨语言分析)(与顾阳合作)。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语言学会(IACL-13)年会论文。会议于2005年6月9日-11日在荷兰Leiden大学举行。
2004 “从景颇语和彝语的量词看名词短语的指涉特征”(与顾阳合作),首届汉藏语系量词会议论文,该会议2004年11月20日-2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主办。
2004 “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在香港城市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学研讨会上宣读。2004年4月17日。
2004 “彝族风味餐厅与彝式菜的创造”。亚洲饮食文化及食物生产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香港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节节目系列,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联合主办。2004年3月18至20日。地点:中国香港,新界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馆。
2004 “景颇语的langai和mi都是‘一’吗”(与顾阳合作)。2004年香港语言学会年会论文,该年会由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主办。
2004 “Remarks on agent demotion, passivization and word order in Burman-Lolo languages”(论彝缅语支语言施事降位、被动与语序)(与顾阳合作)。第37届国际汉藏语言会议论文。该会于2004年10月1日-3日由瑞典Lund大学东亚语言系主办。
G.学术讲座(2003-2007)
2009 ,“从语言人类学探讨三星堆文化源流”,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费孝通论坛学术讲座,2009年12月18日。
2009,“彝式菜与彝族文化认同”,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彝学院学术讲座,2009年10月9日。
2007 “大上海,小族群”。2007年2月9日,上海大学。
2006 出席“原住民的概念在亚洲”研讨会并发言。该研讨会由亚洲原住民基金会和IWGIA(Tebtebba Foundation and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for Indigenous Affairs)主办。2006 年3 月1-3 日,泰国清迈。
2006 “中华民族的融合”。香港教育电视节目(RTHK),嘉宾介绍,香港教育统筹局制作,2006年4月29日。
2006 “藏彝走廊:人类学与语言学的研究愿景”。2006年2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系做的学术讲座。
2005 “理性选择与族群认同:以四川尔苏人为例”。2005年9月2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作的学术讲座。
2005 “云南景颇族语言文字简介”(与顾阳合作)。 在2005年1月23日由香港历史博物馆主办的专题展览活动”故事时间——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上的嘉宾演讲。
2004 The fourth pronoun in the Nuosu Yi language. Guest talk to the MA course LIN 5102: Foundations in Linguistics II,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ep 22, 2004.彝语的第四人称。2004年9月22日给硕士课程LIN5102:语言学基础II的客座讲座,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2003 “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抉择”。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周五学术讲座,200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