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国王祖庙又称霖田祖庙、明贶庙、广灵庙,位于广东省揭西县城河婆庙角村,巾山、明山、独山三山鼎峙,双溪在此汇合成榕江南河。三山国王祖庙肇迹于隋、显于唐、封于宋,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三山国王庙的祖庙,也是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二十二年扩建,1984年重修。面积1420平方米,庙内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分别为前殿、左右偏殿、正殿、后殿。大庙周围扩宽6040平方米,配套各种设施。大庙坐北朝南,复盖琉璃瓦,雕梁画栋,配以花岗岩地板,保持了明清以来的建筑风格。现庙中有据明代《永乐大典》所收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刘希孟撰《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载而立的唐维元和十四年韩愈的《祭界石神文》及元代刘希孟的《明贶庙记》碑文。在台湾,广东籍同胞共同信奉"三山国王庙",岛内现有400多座子庙、孙庙,600多万信众,其祖庙就在粤东的揭西县。台湾信众对其十分敬仰,从1988年起便前往寻根,每年大小进香团有10多个。
三山国王是粤东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响的一个。三山指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独山、西南面的明山和东面的巾山。河婆在清代属揭阳县霖田都,该地三山神发祥地的庙宇因此被称为霖田祖庙。清代以前称明贶庙,或大庙、祖庙。
一、起源与演变
据刘希孟[元]所著《明贶庙记》,三山国王起源于揭西县霖田镇“三位神人镇三山”的神话故事,三座山分别是独山、明山、巾山,相传有三神人住在其中巾山石穴中,受命于天,镇守巾、明、独三山,后来演变为三山国王。
一般认为“三山国王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
隋初隋文帝时期,潮州之三山(明山、巾山、独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
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潮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
到了北宋,“潮州三山神”因助宋太宗征北汉刘继元有功,宋太宗“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州。
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二、性质
“三山国王庙”是古粤东先民创造的第一位地方文化神祗,其发展、演变的基础是“淫雨害稼”等自然现象,其产生在本土,信奉、庙宇、祭祀均在本土,属于本土神、地方神和自然神。
三、传播
霖田祖庙位于揭西县霖田镇(距汕头市区以西115公里),又称明贶古庙、三山国王庙、大庙,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历代均有修建,至1958年拆毁。1984年重建。此外的三山国王庙一般认为都是从该庙传播出去的。
刘希孟《明贶庙记》记载“潮之三邑(海阳、揭阳、潮阳),梅、惠二州,在在有祠,岁时走集,莫敢遑宁”。明、清以来,随粤东移民所至,三山国王的香火被带往邻近省市,后来又漂洋过海,传到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三山国王庙移民从家乡带来的原有的信仰而建立起来,反映了移民们为求生存、求发展而团结起来的思想意志。建神庙奉祀三山国王,举行游神赛会,正是利用它作为团结的形象。除单一籍祀神作为团聚的旧形式,在一些地方三山国王庙还起着地方性同乡会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作用。
四、祭祀形式
每年农历2月25日“国王生”,民众到当地庙宇隆重祭拜。春节游神时,三山国王也是被扛上街游庆者之一。潮汕各地民众以往还视它为“地头爷”,新生儿女或亲人病故,都进庙向国王禀报,好比登记或注销户口。
五、粤东地区三山国王庙
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已知的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其中,揭阳60座,汕头65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9座。经过重新整修、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有揭西霖田祖庙(始建于隋,至今有1400年历史,成立有庙理事会),饶平鸿埕大庙(始建于宋,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潮阳棉城蛇脐古庙(始建于明,有500多年历史,相传是当时全潮阳最大的三山国王庙),澄海银砂古庙(始建于明,有600多年历史,1996年重建)。此外,汕头市区已发现三山国王庙有3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