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湖北邮电书画院副院长
培训于广州美院,结业于中国美协首届山水画高研班。曾任广州军区某部美术员、报社编辑部主任、美术编辑,现任湖北邮电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湖北分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群众文化、新闻宣传及美术创作活动。部分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和省市报刊,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荣获全国首届电视中国画大赛铜奖。部分作品在美国加州等地展出及收藏。出版有《安忠山水画集》、《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丛书》等。
1962年 《青山下》(与海明川合作)建军35周年全军美展。
1990年 《藏书票美术作品》4件,入展《第三届全国藏书票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1998年 《西陵·晨曲》入展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产业系统美术作品展》,并获奖。
2000年 在《幽居图》入展《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并获奖(中国美术馆)
2000年 《涧流》入展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画院院长中国画新作展》(中国美术馆)
2001年 《山幽见白云山》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收藏
2002年 《春山隐秀》入展由全国总工会、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全国职工美术作品展》(英黄艺术馆)
2003年 《深秋》入展《第三届中国画家学术年展》并获奖。(青岛、深圳)
2003年 《清秋》入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南宁)
2004年 《溪塘春韵》进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首届电视中国画大赛》决赛,并获得铜奖(北京)
2004年 《峡江情》等25件作品由美国加州太平洋文化交流基金会举办的《中国画画邀请展》在美国洛杉矶等地展出并收藏(美国)
2004年 《峡江秋色》被国务院国谊宾馆收藏(北京)
2.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教授,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带头人、一档教授,凝聚态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1968 年8 月出生,1991 年7月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91 年 9 月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1994 年4月毕业,1994 年4月至1997年12月在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97年12考取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2000年12 月毕业,2001年1月到2002年12月,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2004年被河北师范大学作为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并被破格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本科教学主讲的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原子物理》、《热学》、《普通物理》等。
在指导研究生方面,1994年4月-1997年12月,在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协助指导研究生三名。2003年1月-2004年6月,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协助指导研究生三名。2004年至今,在河北师范大学指导硕士生八名,博士生一名,指导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两名。
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当前最活跃前沿学科之一的导电共轭聚合物中物理性质的研究。具有扎实的低维系统物理特性的理论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对高分子聚合物的静态特性和半导体材料的结构和电子结构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始终关注着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采用非绝热动力学方法,研究聚合物中载流子的形成、输运、复合等,从而理解和认识有机光电器件中元激发态的物理特性,揭示有机光电子材料的电子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理解有机电致发光的物理机制,为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量子效率提供有益指导,促进了凝聚态理论的发展。近年来,在“Phys. Rev. Lett.”、“Appl. Phys. Lett.”、“Phys. Rev. B”、 “J. Chem. Phy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发表在“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Vol.114, 1010 (2001)” (影响因子3.147)的论文被引用11次 (他引10次)。尤其是2004年在物理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影响因子7.218)上发表“Dynamics of Photogenerated Polarons in Conjugated Polymers”一文,评审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文对多年来一直争论的光生载流子的产生机制以及光生载流子的产生效率问题给出了合理的物理解释”,该工作开创了从动力学角度研究有机光电材料载流子的注入、输运及其复合过程的新视野,解决了前人存在的争议,合理地解释了荷电极化子量子产率的实验结果,为理解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的物理机理和进一步提高有机发光器件的量子效率提供了有益的知识,研究结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被邀请到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作学术报告和进行学术交流,相关算法和软件包已经被有关单位使用到科学研究之中,在2002年合成金属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ynthetic Metals, ICSM’2002)、2002年第八届国际电子材料大会(IUMRS/ICEM 2002)、2004年第三届国际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学会议(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and Materials Computation)、2005年第十三届全国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研讨会上先后被作为邀请报告介绍研究成果。
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1) 2005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5-07(50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有机光电器件中元激发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经费总数: 26 万元(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基金“发光高聚物中荷电极化子动力学研究”,经费总数: 19 万元(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有机固体与聚合物器件的新效应”,经费总数: 100 万元(参与人)
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 有机共轭高分子激发态及其光学非线性的 ab initio 研究 ”, 经费总数: 1 万元 (负责人)
6) 上海博士后 (优秀回国留学博士) 基金“有机发光材料中电致发光过程动力学模拟 ”,经费总数:万元(负责人)
7)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 “有机固体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 ”, 经费总数:10万元 (负责人)
先后入选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经费资助50万元);2005年度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6年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获河北师范大学“五四”青年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