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卜希霆,男,满族,黑龙江木兰县人,1973年3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辑专业(广告方向),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公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项目副组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参考》编委、文化创意产业网主编。历任中国传媒大学团委宣传部长、副书记、团委书记。曾发起创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策划创办刊物《电视人》、杂志《文化创意产业参考》、文化创意产业网、首届“创意中国 和谐世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刊物《传媒人》等。
主要兼职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秘书长、北京朝阳区青联委员、中国商学讲坛秘书长
主讲课程广告概论、摄影作品分析、电视包装、电视创意学、文化创意产业
主要学术成果1、《叩自由之门——1997年文化报告》(1998年第1期(总第90期)《现代传播》;第二作者);
2、《〈12演播室》生存到今天是个奇迹》(1998年第6期(总第95期)《现代传播》;第二作者);
3、《电视批评报道的电视化》(1999年第4期(总第99期)《现代传播》;第二作者〉;
4、《整合还是独立——网络时代的广告生存》(2000年第3期《现代传播》;第一作者〉;
5、《包装时代的美国电视新闻》(2001年第三期《现代传播》第二作者〉;
6、《包装电视——中国“后电视时代”的理念探寻》(2001.6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电视传播多维透视》第一作者);
7、《网络广告期待生存语境》(《现代广告》2001.7;第一作者);
8、《电视法制节目建设与社会文明水平提高的关系》,(2003.7《山东视听》第二作者);
9、《构筑法制视野里的新型社会生活》(2003.12四川大学出版社;第二作者);
10、《电视广告策划》(《电视节目策划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11、《范周卜希霆:对话创意产业——以大观小和以小见大》(2006年《文化创意产业参考》,第二作者);
12、《电视产业应彰显创新精神——电视产业的创意化生存》(2007.3《文化创意产业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一作者);
13、《现代大学职能与社会服务机制创新研究》(2008第2期【总第151期】《现代传播》;第二作者);
14、《融合与创新——现代传媒发展高峰论坛综述》(2009第2期【总第157期】《现代传播》;第一作者);
15、《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的情感管理》(2008第6期【总第155期】《现代传播》;第二作者);
16、《创意的聚合与辐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研究》(2009第4期【总第159期】《现代传播》;第一作者)。
17、《全媒体竞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数字化管理初探》(2009第5期【总第160期】《现代传播》;第一作者)。
主编书籍1、《五十年五十人》(2004.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主编);
2、《盛开的桃李》(2004.9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副主编);
3、《奔跑的麦克风》(2006.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主编);
4、《电视法制节目特质、创作与开发》(2003.10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副主编);
5、《创意起底——文化创意产业先锋思维解码》(2009.1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主编)。
主要研究成果1、《伤心的家》节目荣获中央电视台‘99“3.15”全国维护消费者权益特别节目奖三等奖;
2、《上门女婿》第九届中国人口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二等奖(国家级);
3、《致富背后的故事》获第九届中国人口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三等奖(国家级);
4、国家教育部课题《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建设》。
在研项目1、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的重大研究项目《文化创意产业文献信息库建设》(子项目负责人);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奥运背景下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3、中国传媒大学教改立项项目《基于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信息平台的第二校园建设》(项目负责人);
4、海南广电战略规划(子项目负责人);
5、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与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研究》(项目负责人);
6、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重点和优势学科)《中国边境地区媒介生态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项目负责人);
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子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阈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研究”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