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ɡ xiānɡ
同乡
1.同一乡里。《庄子·盗跖》:“ 知和 曰:‘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绝俗过世之士焉。’”
2.引申指同一地方。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善与恶不同乡兮,否泰既兆其盈虚。”
3.同一籍贯而在外地者互称同乡。《汉书·外戚传上·史皇孙王夫人》:“﹝ 王妪 ﹞年十四嫁为同乡 王更得 妻。” 元 方回 《次韵许太初见赠》之一:“赖是同乡复同味,一寒如此遽春还。”《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此位就是我们同乡 萧金铉 先生,你难道不认得?” 巴金 《寒夜》十一:“那位对他有好感的同乡已经到别的省分去了。”
同乡是个貌似清楚却不能认真定义的模糊概念,有大同乡小同乡之分,依赖双方对原籍地理范围和方言文化的认同。原籍归属地小到一乡,大到一省,都被称之为同乡,地方越大则越模糊。至于同村,则不叫同乡,而叫同村,类似城市邻居。同乡与同村不同,同村原本认识,同乡原本不认识,在外地碰到相互攀认,因而带有移民性质。同乡是一个移民文化概念。由于“乡”的范围模糊,——它仅仅是一个有背后诉求而被故意操作的符号而已,它的地理范围可以撑得很大,演变成一个方言语系亚文化概念,譬如东北三省和江浙两省是公认的“大同乡””。此外还有套近乎的“半同乡”,即配偶家、外家的同乡,譬如自己祖母、母亲、妻子的同乡。在南方,潮汕人与闽南人讲同一种方言,也算作“半个老乡”。在概念的边缘,同乡的定义取决于某种亚文化的认同,譬如方言或者家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