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据《中国历朝纪事本末》载:“舍楞是土尔扈特部

汗和鄂尔勤克叔父的后裔。当年和鄂尔勤克西迁伏尔加

河时,舍楞的先辈并没有跟随一齐走。到舍楞时他居住

在伊犁,并成为准噶尔部的台吉。准部发动叛乱被清军

平息,而舍楞独抗不降,逃到库尔苏喀喇塔境内(今新

疆乌苏一带),清军追剿之,他又逃往博罗塔拉(今新

疆博乐一带),不久逃窜于俄国……”就是这样一个人

物在国外流落十年之后也加入了渥巴锡汗回归的浩荡洪

流之中。剧作紧紧抓住舍楞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是

曾得罪于大清朝廷,十年前他曾盛怒之下杀了伊犁都统,

率众逃亡国外,是朝廷通缉的叛臣;另一方面他始终没有

泯灭对故土、对家园、对生他养他的故土的怀恋,特别

是在受到沙俄的百般欺凌和侮辱使他和他的部族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自然萌生了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但是,

大清朝廷能不能饶恕他,即使在他随同回归大军走上征

途之后,这一疑虑也一直围绕着他。在东归途中,他是

1 7 万土尔扈特人的先遣大将军,一路披荆斩棘,骁勇

善战,立下了功勋,然而越临近故土,他心灵的十字架

就越沉重,直至最后喊出:“生也天山,死也天山”,

“即使死,一颗头也要抛在伊犁河畔,白杨树旁,抛在

生我养我的家乡。”

歌剧《舍楞将军》全剧四幕六场围绕舍楞回归与不回归

内心冲突的主线,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了舍楞与爱妻

阿奴塔,与族人尼默德、老额吉,与依附于沙俄的扎木

杨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矛盾斗争。比较准确地刻画了舍楞

战胜自我的心理历程。

舍楞以戴罪之身随同渥巴锡汗回到故土怀抱,由于

他“俯首请罪”,乾隆帝“宥其已往,悉加恩赐”,封

他为弼里克图郡王。诏曰:“……尔本识时之俊,而款

关内面,朕庸请命之从。选水草而放驹,配方旗而建隼

……”(《蒙古游牧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