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河北省兴隆县南天门乡郭家庄村郭家庄村位于河北兴隆县南天门乡政府东侧4华里,村中常住人口740人,耕地面积680亩,荒山山场面积6000亩,种植农作物玉米、大豆、谷子、高梁。林果方面种植板栗,年产15万斤,山楂年产40万斤,还种植锦丰梨400多亩,还种植有少量苹果。
养殖业养羊200只,养鸡1000多只,散养部分鸭子。该村有特种养殖户4家,养殖蜜蜂。
郭家庄村下大力度治理果树,开发荒山修建果园,平地支援果树种植2000多亩,退耕还林680亩,修建公路3华里,修建堤坝2条共3华里,花费30多万元修建村部办公室670平方米,翻修学校1000多平方米,不向村民收取任何费用进行低压整改,使村里电话普及,被评“精神文明村”、“优秀党支部”、“民主基层建设”等荣誉称号。
2、山西省原平市苏龙口镇郭家庄村位于苏龙口政府南面两公里处,北临苏龙口村,南面市下长乐村,东面靠山,西临水沟村,该村居住分散,共分五片,全村共有219户,总人口713人,人均土地4.3亩,现有耕种面积1959.47亩,其中水浇地600亩,剩余土地是坡地,耕地以种植为主,在2003年度退耕还林1289.47亩,2005年度又补退60.07亩,两次共退耕1349.54亩,其中经济林608.3亩,全部种植核桃,生态林中还种植少量核桃,现在正是发展状态,尚未得益,将来是村经济特产。
自1946年建党以来,历年支部建设不断扩大,现有党员34人,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自2005年以来,村硬化了街道,2006年又打了一眼深井,供人畜饮水,并建起了蓄水塔,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领导广大村民,把村建设成为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山东省莱西市孙受镇郭家庄村

村庄由来
1505年(明弘治十三年)王姓由王家庄村迁此建村,名王家庄。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郭姓由掖县石柱岚村迁入,遂更名为郭家庄。
政区人口
位于孙受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蓝(村)-烟(台)铁路和市级公路大沽路,从村前交叉通过。西南300米为莱西粮食储运站和郭家庄火车站。土地总面积1255.2亩,其中耕地面积482亩。2004年村民106户,人口338人。
经济状况
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养殖业全面发展。有一部分农户栽桑养蚕。截止到2004年,农作物面积600 亩。其中,小麦、玉米复种440亩,地瓜、大豆等其它杂粮50亩,粮食总产量350余吨;花生播种面积270亩,总产50余吨;果园30亩,主要是桃、大枣等。自2001年始,部分农户开始栽桑养蚕。现全村桑园70亩,养蚕户9户,收入13万元。全村有养奶牛户6个,奶牛54头,养鸡专业户6个,存栏量1.7万只,年产禽蛋16吨。全村经济总收入682万元,人均纯收入5091元。
社会事业
截止到2004年,有73户农民建了新房,82%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90%农户用上了彩电、冰箱,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拖拉机代替了手推车,固定电话87部,移动电话56部,有线电视入户78户[1]。
4、山东省即墨市蓝村镇郭家庄村村庄由来
郭家庄在蓝村之南1公里处。据《郭氏族谱》载:明永乐时(1403—1424),郭氏由海州东关徙居高密,先居大吕,再迁张鲁,后至官庄,复由官庄迁居至即墨西乡栾村前桑行之前定居。后因户口增多,称郭家庄。又称栾郭,当系与栾村、前桑行、栾前等六村并称。
政区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积1635亩。2006年,全村共有648户,总人口为228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368人。
经济发展
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11吨,经济总收入为641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80元[2]。
5、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郭家庄村村庄由来明嘉靖年间,先有王姓由山西迁来,继有孙、郭、陈三姓表兄弟三人由河北枣庄枣强县迁来立村,以郭姓命名曰郭家庄。
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部,东邻崔家庄村,西靠崔家集村,南连坊头村,北接王家庄村,耕地面积1440亩,全村255户,862人。
经济状况该村以种植、养植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有餐饮、服务业10户,从业20人。固定资产79万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504万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其中,工业收入100万元,其他行业50万元。
优势产业种植、养殖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建有冬暖式蔬菜大棚31个,年收入100万元。年出栏生猪1000头,收入20万。肉鸡20万只,收入30万元。
社会事业硬化、绿化、美化街道1条,投资3万元,栽植杨树1000棵。2005年该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卫生室1处,固定电话267部,有线电视用户228户。
6、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郭家庄村郭家庄村地处探沂镇政府驻地东两公里、327 国道以北,交通便利,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到目前为之,以拥有板材加工等企业80 余家。该村现有土地面积780亩,共190户、618人,现有党员10人。
该村积极拓宽民情通道,广泛听取民声,及时调整、充实“四支队伍”成员,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有效的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针对村两委换届以后工作开展的需要,调整、充实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全体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有力途径。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制度,健全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为全体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该村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规定,不断根据新形势,抓好制度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增强公开效果,真正使干部做事公正让群众心里明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