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
黄山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黄山还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绝佳,人文积淀丰厚;旅游服务功能齐备;是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
徽商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在这片热土上还造就了文学家吴少微、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珠算发明家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医学家汪昂,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和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徽商妇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大户人家的女孩没出嫁前,总是要跟私塾先生读几年书,出嫁以后丈夫外出经商,按时给家里寄生活费。较好的文学修养丰富了徽州妇女的精神世界,一旦遇到不幸,能把心中的痛苦哀怨编成词,合着那古诗词、古乐曲,悠悠地歌哭出来。既有韵律又有节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首首灰色的人生咏叹调。大多体现了孤灯支影的商妇无告的哀怨,有的成婚仅几天新郎就外出经商,就有了《送郎》一类的歌哭词。她们承受不住青春期长期的独身折磨,转而羡慕小户人家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夫妻生活,一首《宁愿嫁给种田郎》细微地表现了她们这种心态。有些失去丈夫的少妇,只有清明上坟,哀哀地一首《小寡妇上坟》诉说自己的悲伤。今天来徽州旅游的人们,常为当年徽商留下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书院赞叹不已,但许多人会忽略旧时商妇所做出的惨重牺牲。游历在这些古代的建筑中,除感觉那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外,还有些许透心的凄凉。
人说“歙是商贾乡”,又说“嫁到檀模,檀越,饿死也情愿”。檀模、檀樾也就是歙县的唐模和棠樾,这两处都是明清时代商贾辈出的村落,更是清代众盐商巨擘的桑梓所在,因此,这里的传奇就多,悲剧也多。
譬如当地留传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新婚刚三个月,丈夫就要远出经商。从此,妇人独守空房,以刺绣为生,到每年年底,就将日常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换回一颗珠子,用以记岁。后来丈夫还乡,妇人已经死了三年。打开妆匣,里面已积聚了二十几颗珠子。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一颗珠子一年泪啊,这里头凝结着多少相思和哀怨!
因为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所以身为徽商妇的徽州女性,只好长年累月生活在窗迎冷月、灯摇残照的闺怨情愫之中。有多少花容月貌在相思中灯枯油竭,有多少良辰美景在等待中晓风残月。凄风苦雨中,一代又一代烈女贞妇青丝变白发,送不走的是点点心愁,等不回的是出外丈夫。
于是,无限情思,几多心愁,渐渐都被沉淀。稍有才情的女子,会将心事付诸词曲。正如徽州女诗人程凤娥在《鹧鸪天.有怀》中写道:“一点愁心指上弹,梅花羞带病中看,相怜早被湖山隔,空对孤灯带影残。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月,为我勾留伴晓寒。”而不会作诗的女子,面对空寂寂的深宅大院,也只有闲倚雕栏,独赏孤月,嫣然顾影自怜,或靠解脱“九连环”,聊以消愁破闷,忘却这长夜漫漫;最不济的,便撒上一地铜钱,一一捡起,再撒开,再拾起……如此往复,直到累得精疲力竭,直到东方鱼肚白,直到青春少妇熬成白发老妪……再难奈的寂寞,再火热的激情,都会被岁月消磨,都会付诸一江春水向东流。
关于徽商妇的书籍或电影电视
《徽州女人》
《徽商妇》
《徽娘宛心》
《大祠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