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男、1939年3月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
一、主要经历:
1961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
1961-1981,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助教、讲师,参加拖拉机燃用大庆原油试验研究,主持水田耕作机研究,获“科技成果奖”与“优秀科研个人奖”
1981-1983,美国夏威夷大学、伊林诺大学访问学者
1983-1991,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室主任,副教授,主持农业机器系统优化,华北平原机械化农业增产技术研究课题,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
1989.6-12,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高访学者
1992-1995,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旱地保护性耕作体系与机具研究课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大型项目“农业机械化田间试验与示范”国内首席技术顾问。
1996-2000,中国农业大学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保护性耕作课题,探索建立了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创新轻型免耕播种机。获国家、山西省科技进步奖。
2001-2007,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主持一年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课题,创新轻型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种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任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
2008年6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光华工程奖。
二 、发表论文
170篇、著作8本,获得专利23项、培养博士33名、硕士16名、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全国优秀教师等奖励4项。
三、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农机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机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际土壤耕作组织理事等。
四、主要科技贡献: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研究
1、首次主持农机农艺结合的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体系。
2、首次提出在我国发展轻型免耕播种机的思路,开发研制出一批轻型被动式免耕播种机,以及深松机、浅松机。
3、首次提出开发驱动防堵技术、解决轻型免耕播种机在高产地区秸秆堵塞问题。先后创新3种轻型高防堵性能免耕播种机。
4、2007年我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000万亩,累计超过1亿亩,农民增收70亿元。
5、为世界增添了“小地块、多熟制、经济欠发达情况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小规模保护性耕作模式。
(二)农业机械化教学改革
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被评为21世纪课程教材,在全国农业高校采用。主编《高等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该书被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现已在大部分农业高校采用。
(三)创新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理论
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农机化计算机管理研究,主持完成了“农机化管理用微机软件开发研究”、“农业机器系统优化”等课题。研制出“流水作业下非线形规划配备模型”等一批国际先进的系统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