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若尘(1903—1990),名公溥,又名工甫,丰顺砂田南溪村黄岗坪人。民国7年(1918年)就读于丰顺县立一中。时值“五四”运动兴起,进步学生成立学联会,声援北京学生的正义行动。梁若尘积极参加学联会组织的宣传查货队、巡回演讲团,到附近圩镇向群众宣传“五四”运动,呼吁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抵制和查禁日货,唤起民众,奋起救国。
民国14年(1923年),梁若尘从事在中共党领导下的新闻工作,先后担任汕头《潮商公报》、《岭东日日新闻》、《红旗报》和潮梅通讯社、汕头国民通讯社等的记者、总编辑、社长、经理等职。翌年,梁若尘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遍及全省各地,梁若尘回丰顺活动。是年9月,南昌起义军来潮梅地区,中共潮梅特委负责人郭瘦真派遣梁若尘赶往八乡山组织武装队伍,迎接起义军,当他与隐蔽在汤坑的潮梅特委宣传部部长丁愿接头研究后,准备带领武装进山之际,得知国民党军队两个团在汤坑集结。梁若尘又火速赶到汕头向起义军报告。起义军在汤坑战役失利后,他经香港去广州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南渡东南亚,辗转到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从事教育和新闻事业。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梁若尘以《南洋商报》记者身份回国,赴华东、华南等地采写抗战新闻。1941年后,他在韶关创办《时报》、《新报》、《明星报》,任总编辑、社长。后报纸遭国民党当局查封,梁若尘被捕入狱,旋得组织营救方才出狱。
民国34年(1945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负责人尹林平指示梁若尘,在广州创办《晨报》,不久又被查封。翌年,他赴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广九支部主任委员。先后任香港《愿望周刊》编辑、新闻学院教务长、达德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通讯社社长等职。
民国38年(1949)9月,梁若尘参加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教导团。广州解放后,他历任广州军管会文教接管处新闻组长,广州人民印刷厂总厂长,《联合报》管委会副主委兼经理,《广州日报》经理,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名誉馆长等职。
1957年,在反右派的斗争中,梁若尘受到错误处理。“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冲击、迫害。在严峻的日子里,他胸怀坦白,立场坚定,顾全大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梁若尘先后出任广州市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参议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常委、顾问,民盟广州市委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等职。他积极参政、议政,联络海内外各界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编写文史资料。
1990年8月19日,梁若尘在广州病逝,终年87岁。临终前,他嘱咐家属将其稿费、存款捐给家乡发展教育事业。8月31日在广州殡仪馆举行追悼会,由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张汉青主持,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赖竹岩致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