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生于莱托米希尔,1884年5月12日逝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终年六十岁。
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他出生在一个酿酒商的家庭里,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举行钢琴演奏会,八岁开始作曲。他的启蒙老师是捷克卓越的音乐家约瑟夫·普罗克什,斯美塔那从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益。1843年,斯美塔那参加了反抗异族统治和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革命失败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56年,他担任了瑞典哥德堡交响乐团的指挥。1861年又回国担任了布拉格合唱团的指挥,并且频繁地从事各种社会音乐活动,领导和扶植捷克的民族音乐事业。1874年不幸双耳全聋,最后因患精神病而死。
斯美塔那毕生辛勤创作,写出了许多具有高度价值的作品。如著名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自传体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由于对捷克民族音乐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捷克音乐之父”,“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
斯美塔那的创作风格先后受到德国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的深刻影响,后来又深受李斯特交响诗的影响。晚年在创作上着意汲取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波西米亚素材,提倡发展和体现民族音乐风格,成功地把通俗题材加以美化和艺术化。他的创作范围广泛,有歌剧、合唱、交响诗、室内乐和钢琴曲等等,其中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一剧于1866年上演,使他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他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此外,他还创办过音乐学校,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有许多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曾受益于斯美塔那,其中包括著名的捷克音乐大师德沃夏克和雅那切克等人。
古典音乐人——西贝柳斯 SIBELIUS
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杨·西贝柳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在世界音乐史册中,西贝柳斯的地位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西贝柳斯于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的塔伐斯特胡斯。他的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双亲都十分喜爱音乐。西贝柳斯九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十四岁学习小提琴,并经常在钢琴上创作一些小小的旋律与和声,渐渐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十岁时,他写出一首供小提琴和大提琴拨弦演奏的乐曲,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乐曲。
1885年,二十岁的西贝柳斯进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但他对于法律课程不感兴趣,却常去音乐学院教师西拉格那里学习小提琴,并向该院院长魏哲柳斯学习音乐理论。后来,他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而进入音乐学院。18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889年至1891年,赴柏林和维也纳深造。1893年学成回国,担任赫尔辛基音乐学院的教授。
西贝柳斯的作品具有十分强烈的芬兰民族气息。他从芬兰民族史诗卡列瓦拉中提取素材,并广泛动用芬兰民歌旋律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由于西贝柳斯从小热爱大自然,故对祖国那迷人的北欧风光怀有深沉的乡情。因此,他作品中大自然的气息十分浓郁,听报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旋律迷人、流畅,人们听着他的音乐,就仿佛看到了那冰雪弥漫的北欧风光。他的音乐使人仿佛置身在那苍茫无际的大森林和恬静清澈的湖泊之中,如诗如画,诱人神往。
西贝柳斯一生,对于芬兰民族音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对于世界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浪漫主义交响音乐的杰出继承者和捍卫者,在自己的交响乐作品中,把古典主义的优秀传统、浪漫主义的丰富情感和强烈浓重的民族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独具一格,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西贝柳斯留下的作品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七部交响曲:交响诗《芬兰颂》、《图奥涅拉的天鹅》、《沃尔塔瓦河》、《冰川古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内心之声》等。 1914年,西贝柳斯访问美国,逗留期间,曾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短期任教,还获得过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国后,西贝柳斯隐居乡间,1929年终止创作。1957年20日,九十二岁高龄的西贝柳斯因患脑溢血在艾诺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