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1974年,池田大作为早日促成中日缔结友好条约,踏上架设中日友谊“金桥”的漫漫路程。同年12月6日,病重中的周恩来强撑病体,在305医院会见了他,并嘱托他为“中日世代友好下去继续努力”,其时周总理76岁,池田大作46岁。周总理还向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他愿意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再次访问日本。
遗憾的是,周总理的这一美好愿望未能如愿就与世长辞。1979年4月邓颖超访日时,谈起此事,池田大作唏嘘不已。周恩来是池田大作先生一生中最敬佩的伟人之一,周恩来、邓颖超的人格魅力使池田大作先生难以忘怀,永留脑海。为纪念周恩来夫妇对中日友好所作的贡献,池田大作在创价大学校园内移栽了八株樱花,命名为“周樱”;在创价大学文学之池下的平安庭种栽了两株樱花,命名为“周夫妇樱”以纪念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恩爱友情;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雕塑了周总理半身像,希望所有的创价大学的学生或者来校参观的所有人,能够记住周恩来、能够学习周恩来的伟大人格。
30年过去了,如今,由池田大作先生当年栽种的象征中日世代友好的“周樱”、“周夫妇樱”已根深叶茂,中日两国人民对一代伟人周恩来深深怀念之情,也正像池田大作先生《樱花缘》长诗中记述的那样:
“时去时来,
唯有樱花因缘而倍增光辉,
年年岁岁,
心中友谊樱花,永远的盛开。”
(作者为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工作人员)
樱花缘--赠邓颖超女士
《池田大作选集》
春回大地,风光明媚。
东京西郊,创大校园。
樱花烂漫,皆因有缘。
细雨蒙蒙洗万绿,
淡红花瓣益增半色。
清风沁心脾,
超然炎凉世外。
日中青年手携手,
热爱和平,满怀敬爱,
植下“周恩来夫妇樱”。
艳阳天,赏樱花,
缅怀往事种种,
胸中彩花万千。
四度访华,北京正金秋,
人民总理逝去,
壮丽人大会堂弥漫悲愁,
与您初次相见。
慈颜历尽风霜,
无限语言,一瞬即知∶
他光辉一生,
多亏有您内助。
北国天津春意依,
年轻的他寄语相思∶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樱花洽山河添艳,
民众却苦海熬煎。
寻求救国道路,
跨海赴樱花之国。
列强威逼文化古国,
风云急,不许升国春光三度。
青年毅然奋起,
挺起胸膛,走觉醒之路。
在天津,是您高举旗帜,
凛然的双眸闪耀着正义的光芒。
前程艰险多歧路,
您毅然前进。
两人的前程,激战按着激战,
有反动的风暴,
有生死存亡的伟大长征,
半个多世纪,革命伴侣紧紧相依。
建国之度25年,
距21世纪还剩下四分之一世纪,
在这时,我有幸见到总理,
心弦上响起了和平的乐章。
目光依然炯炯有神,
生命之灯已现暗翳。
他谈到樱花季节离开日本,
再访东瀛恐难如愿。
啊,巨星殒落,
悲叹声充满大地。
骨灰包含着两人的真心,
回归祖国的锦河山。
总理逝去三载,
日本的春天迎来了您。
春风春雨催花落,
赠您的八重樱上散发着友谊的芳香。
阳春四月中南海,
丁香散发芳香,
海棠含苞待放,
信义的畅谈更是芳香四溢。
时去时来,
世事变幻,
唯有樱花因缘而倍增光辉,
告诉人们友谊万世常在。
年年岁岁花开时,
人们赞颂,
人民的总理和人民的慈母
光辉的一生。
我也赞颂,
心田中友谊的樱花
永远盛开。
池田大作(198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