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经国简介吴经国,祖籍苏州。1946年出生于重庆。少年时代在台湾生活。曾就读于台湾东海大学。1971年赴英国牛津建筑学院留学。1977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筑研究所。1980年代表台湾参加国际体育组织,担任台湾驻奥运会会议代表。1988年至今担任中国台北国际奥委会委员。现在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暨国际拳击总会主席。2008年9月,吴经国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任命为2016年奥运申办城市评估委员。吴经国投身于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事业,积极推动两岸体育交流,是第一位来大陆访问的台湾体坛高层人士。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申办奥运会从两票惜败到梦圆莫斯科的整个过程。吴先生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排除“台独”势力的干扰,两次投下赞成票,为北京申奥成功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撰文写道:“吴经国于大学时代,就和体育运动及奥林匹克的关系密不可分。他曾是东海大学篮球队队长,并且经常打网球、高尔夫球及回力球,也喜欢游泳。吴经国有各种不同的专长,并积极参与国际性、洲际性有关体育行政方面工作。”
吴经国:奥林匹克中华情“你们看到我那本书了吗?我的《奥林匹克中华情》记录了我18年的国际奥委会任职生涯。”
3月8日,在金台艺术馆参加“2008年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评选发布现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台湾奥委会主席吴经国先生跟记者的谈话,就从他的这本著作开始。正如他的书名一样,吴经国先生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奥林匹克有着无比的热爱。
2月28日都灵冬奥会硝烟刚散,吴经国先生就从都灵直飞北京,与前来交流的台北奥委会访问团会合。虽然连日奔波,吴先生依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的举止,谈吐文雅而不失幽默,温和的目光中透着机智。这就是年近花甲的吴经国先生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国际奥委会唯一的一名建筑专家,他一来到北京就扑到建设中的奥运场馆参观。“我看到鸟巢钢架起来了,还参观了其他场馆的建设,看到建设进展速度这么快,我非常高兴。”吴经国兴奋地说。他认为北京奥运的场馆建设模式将为未来的申奥城市树立一个典范。
谈起北京奥运会,吴经国深情地说:“我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来协助国际奥委会推动所有的有关奥林匹克事务,我人在台湾,祖籍是苏州,是中国人,我必须非常明确地表达我对北京的支持,协助北京来申办2008年奥运会,而且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投入到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中去。”
对于吴经国先生,每个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北京申奥成功之时他与何振梁在莫斯科会场相互拥抱、喜极而泣的历史性画面,至今令人难忘。如今,吴经国先生先后考察了100多个国家,在奥运场馆设计、建设与评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吴经国先生还兼任北京奥运会协调委员会委员,受国际奥委会之托担任工程建设组的召集人。
吴经国先生一直致力于两岸的交流,他告诉记者,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是华夏子孙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在北京奥运的筹备过程中,两岸各界有许多方面可以合作,如奥运主赛场的设计招标活动中就有台湾同胞递交的方案,尽管没能中标,但至少有了一次参与的机会,是两岸同胞为奥运携手的一个表现,肯定会对两岸交流有所帮助。他还积极呼吁台湾同胞参与捐建北京奥运游泳馆。
作为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委员,吴经国先生一直关注北京奥运会歌曲的征集情况。他认为,在奥运体育比赛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奥运文化上还是应该突出主办国的地方特色。“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还是要展现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这也是将中华文明向全球推广的舞台。”吴经国觉得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没有理由创作不出优秀的奥运歌曲,更不可能让哪位国外的歌手演唱北京奥运会歌曲。吴经国希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该在开幕式、点火仪式、主题曲等各个环节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奥运会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吴经国说,国际奥委会希望申奥城市除了办好一个比赛外,也能借此使得城市面貌全面翻新,北京也一样,例如交通建设,地铁、新的机场,以及外环道路,种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都飞速发展。这次到北京,他就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吴经国告诉记者,北京举办奥运会是他一生的梦想。此外,他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中国同一块牌子下,台湾运动员和大陆运动员能够手挽手地一起步入会场。他说,我和何振梁先生相约,我们两个人一起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他说,这将是他和何振梁先生一起为历史做的一件事情。吴经国先生祖籍苏州,1946年出生于重庆,曾获得台湾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他向记者袒露心迹,虽然在奥委会的工作常常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与不解,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有义务通过体育事业的交流,来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