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县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确山概况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位于郑州与武汉之间,历史上被誉为“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确山县属驻马店市,以县城东南六里的确山为名。全县总面积1783平方千米,总人口50万人(2002年),邮编:463200代码:411725区号:0396拼音:Queshan Xian,县政府设在盘龙镇。

确山县交通运输发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

自然地理确山县系浅山丘陵地带,全县地势西南高隆,东北低平,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各占三分之一。西部山区重峦叠嶂,东部平原一望无际,山间盆地及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广布丘陵,山地面积548平方公里,丘陵面积707平方公里,平原面积768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耕地1.97亩。境内有淮河、臻头河等大小河流14条,大中小型水库52座,坑塘堰坝星罗棋布,全县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8.987亿立方米。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已探明的有40多种,其中花岗岩(4.62亿立方米)、大理石(52万立方米)、石灰岩、萤石的储量和品位均居河南省第一位,其它矿藏储量达109亿吨,是豫南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

本区属亚热带气候和暖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1°C,年降水量971毫米,无霜期248天。本区农林牧业兴旺发达,是河南省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享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烟叶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百强县”等名号。全县林业用地96万亩,林木蓄积量1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9%;现有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近30万亩,其中板栗面积17.5万亩,1993年被林业部定为优质板栗示范县;肉类总产量6万吨,禽蛋产量13万吨,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4%。确山板栗、确山瘦肉型猪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行政区划确山县辖7个镇、6个乡:盘龙镇、竹沟镇、任店镇、新安店镇、留庄镇、刘店镇、蚁蜂镇、三里河乡、石滚河乡、瓦岗乡、李新店乡、双河乡、普会寺乡。县人民政府驻盘龙镇。

盘龙镇代码:411725100

2006年,辖7个居委会:新生街居委会、西郊居委会、北关居委会、生产街居委会、官庄居委会、东郊居委会、和平街居委会。

竹沟镇代码:411725101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竹沟村、西李楼村、杨庄村、陈楼村、后李河村、匡庄村、堰塘村、河东村、关沟村、徐庄村、肖庄村、四棵树村、西王楼村、鲍棚村、王岗村。

任店镇代码:411725102

2006年,辖24个村委会:任店村、巩庄村、蒋庄村、胡寨村、曹庄村、下岗村、王班庄村、吴湾村、黄山坡村、黄店村、吕庄村、小王庄村、前巩庄村、张冲村、赵湾村、大王楼村、木寨村、陈门店村、陈庄村、猴庙村、和尚庄村、薄庄村、杨集村、倪庄村。

新安店镇代码:411725103

2006年,辖22个村委会:新安店村、槐树庙村、段庄村、三山村、郭庄村、周庄村、余冲村、后堡村、郝岗村、熊庄村、朱庄村、戴楼村、顺山店村、阚庄村、申河村、李塔村、崔岗村、古庄村、阎庄村、丁楼村、陈桥村、卞楼村。

留庄镇代码:411725104

2006年,辖20个村委会:留庄村、张里山村、石庄村、后营村、毛绳村、谭楼村、汪庄村、大赵楼村、邢河村、梅庄村、潘古洞村、刘大桥村、崔楼村、三宗寺村、李庄村、梁庄村、黑刘庄村、戴庄村、柴庄村、刘寨村。

刘店镇代码:411725105

2006年,辖18个村委会:刘店村、侯楼村、大孙庄村、赵洼村、前曹村、双楼村、黄楼村、姚楼村、鲍庄村、李楼村、路庄村、伍桥村、独山村、后山村、大刘庄村、董埠口村、四座楼村、彭庄村。

蚁蜂镇代码:411725106

2006年,辖13个村委会:蚁蜂村、老庄村、大子房村、宋冲村、赵台村、聂湾村、橡林村、小邓庄村、南老庄村、庞阁村、鲁湾村、彭楼村、胡楼村。

三里河乡代码:411725200

2006年,辖16个村委会:马庄村、莲花村、宋庄村、赵庄村、八里岔村、尚庄村、秀山村、中店村、刘庄村、南泉村、后楼村、董庄村、盘龙村、周湾村、罗岗村、贯山村。

石滚河乡代码:411725203

2006年,辖12个村委会:石滚河村、赵楼村、聂庄村、何大庙村、袁棚村、陈冲村、刘楼村、斩龙庙村、毛家棚村、小谢庄村、南王楼村、辛庄村。

瓦岗乡代码:411725204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瓦岗村、刘老庄村、孙岗村、叶老庄村、田畈村、泽沟村、常庄村、芦庄村、冲口村、贯台村、黑风寺村、邢店村、林庄村、下沟村、邓庄村。

李新店乡代码:411725205

2006年,辖13个村委会:李新店村、杨湾村、夏湾村、大杨庄村、谢庄村、邵楼村、二道河村、胡岗村、潘集村、洛庙村、吴庄村、王楼村、武棚村。

双河乡代码:411725206

2006年,辖23个村委会:双河村、邢庄村、夏庙村、凌楼村、陈上庄村、王老庄村、大徐庄村、金沟村、陈店村、张店村、马坡村、余庄村、王堂村、杨店村、施庄村、蔡庄村、韩楼村、蔡楼村、张楼村、刘龙集村、唐庄村、大邓庄村、大戴庄村。

普会寺乡代码:411725209

2006年,辖10个村委会:普会寺村、白山村、张营村、钱沟村、姚庄村、樊店村、宋楼村、马沟村、袁庄村、台子坡村。

历史沿革确山,很早就有远古先民在浅山和平原地带生息繁衍。乐山东打石山,有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曹庄、朱庄、橡林等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迨至西周,县境北部为道国,东南一隅属江国。春秋属楚,秦属颍川郡。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置朗陵县,治所在今溱头河北岸的任店,属汝南郡。公元前 25 年,县西北境建安昌侯国;公元前 7 年,东北境又建阳安侯国。东汉省安昌入朗陵。西晋时,复于西南置安昌县。南北朝时,随形势消长时南时北,县名、疆域与归属变更频繁。公元 421 年,南朝刘宋于县境建初安郡。 528 年、 547 年,南梁两次进据淮北,废初安郡,侨治陈州。北魏复占后,废州仍置郡县,改称安昌县。 556 年,北齐废郡县,侨治荆州。北周时,改为威州。隋初,废州复置安昌县,于 583 年迁县治于横列如屏、林壑清幽的盘龙山下,改名为朗山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年)因避讳改朗山县为确山县,因史载城南有泉入窦、声若搉米的确山而名县。元相沿未变。明初一度省入汝阳,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后送不变。元明清三朝均属汝宁府。民国初属汝阳道,后撤道,直属省辖。建国后,属信阳专区,1965年改属驻马店专区,至今不变。

2000年,确山县辖7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53157人,其中:盘龙镇 39945人、竹沟镇 24542人、任店镇 43886人、新安店镇 23161人、留庄镇 47529人、刘店镇 47776人、蚁蜂镇 19190人、三里河乡 50337人、朱古洞乡 25633人、胡庙乡 36839人、石滚河乡 18661人、瓦岗乡 23254人、李新店乡 22304人、双河乡 27248人、杨店乡 19078人、顺山店乡 23486人、普会寺乡 23893人、古城乡 36395人。

2001年1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172号)将确山县的古城乡、朱古洞乡、胡庙乡划归驻马店市驿城区管辖。

2005年,确山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杨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双河乡管辖,双河乡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顺山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新安店镇管辖,新安店镇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5年12月31日,确山县辖7个镇、6个乡:盘龙镇、任店镇、留庄镇、刘店镇、竹沟镇、蚁蜂镇、新安店镇;三里河乡、普会寺乡、石滚河乡、瓦岗乡、李新店乡、双河乡。

确山名人三国时期

姓名 古代籍贯 现今地名

荀彧 朗陵 河南确山

荀攸 朗陵 河南确山

明清进士

姓 名 年 代 名 次 备 注

李 鸾 明成化五年(1469) 第3甲 126 名

程 文 明成化十七年(1481) 第3甲 38 名

刘大实 明嘉靖十七年(1538) 第3甲 118 名

刘浑成 嘉靖四明十四年(1565) 第3甲 247 名

王存敬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第3甲 165 名

陈 琚 明成化十一年(1475) 第3甲 78 名

张守约 明嘉靖五年(1526) 第3甲 199 名

陈耀文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 第3甲 159 名

刘竟成 明隆庆二年(1568) 第3甲 117 名

曹 坦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第3甲 145 名

近代留学生

姓 名 别 名 留学国家院校及学习专业 出国年代 归国年代 备注

张化宇 日本明治大学 政经科毕业 1934年 1937年

邹鲁德 美国 学习眼科专业 1948年

段重希 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 1934年 1937年

陈世禄 美国 1946年

张人监 照宇 美国科罗拉度矿物大学采矿工程师 1918年 1923年

刘文彬 雅均 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林科毕业 1924年

现代探索"黑洞"奥秘的人 ----著名华裔天文学家张双南

张双南1962年12月出生于确山县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9年,张双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老区确山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张双南又考入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物理系开展一项技术合作项目,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派张双南和一位副研究员一同赴英国进行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项目完成后,张双南被留在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英国皇家奖学金。同时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SOUTH HAMPTOA UNI-VERSITY)获得天文博士学位。1989年年底,张双南从英国应聘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同年底到美国航天局太空总署马歇尔飞行中心进行天体物理研究。1994年他发现的两个天体(黑洞)分别被命名为崐GRO1655-40和GRO--1915+105。1997年华裔天文学家张双南、崔伟和陈莞的研究成果:率先观察黑洞的自转现象 在美国《天体物理学》发表,引起世界天体物理学界的轰动,该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现代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将军原名马尚德,号骥生。1905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7月15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9月30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即现在的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中阵亡,年仅三十五岁。杨靖宇的头颅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侧的驿城区古城乡的李湾村,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十年动乱中停工,1981年扩建后开放,建筑面积为4466平方米。馆门朝北,砖石结构,建筑宏伟壮观,双檐斗拱,琉璃绿瓦面顶。门楣上书:“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旧居纪念馆”。背面有朱德委员长题写的“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十三个遒劲的大字。馆内陈设杨靖宇将军照片、图表、文献、书籍等101件,着重介绍了杨靖宇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活动,尤其是他领导豫南农民革命时期的革命文物保存较为完整,其中有豫南农民暴动时所用的旗帜、步枪、手枪、大刀、长矛等。还有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时用过的搪瓷碗、军用锅、切菜板、皮袄、皮褥等军用物品以及将军幼年学习用具3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和将军光辉的一生。

革命志士

李鸣岐(1905年—1931年):1905年6月生。河南确山县城关人。出生于贫民家庭。原名李瑞凤,曾用名李鸣。年幼丧父。16岁在确山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因家贫失学。1923 年夏考入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由党组织推荐,考人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1926年6月从广州返回确山,不久去江西、武汉等地做兵运工作。1927年4月担任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治安总队长。确山暴动后担任国民党确山县党部宣传部部长。1927年7月至8月任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队长。1927年8月至9月任中共河南省驻马店市委员会书记。9月中旬任中共豫南特委委员兼驻马店办事处主任。11 月和张家铎、马尚德率领农民武装举行了豫南确山刘店起义,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和党代表,豫南工农革命军党代表,豫南革命委员会宣传、财政部部长。1928 年2 月至4 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中共驻马店市委书记。1928年5月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7月中旬大会闭幕后,留苏联学习。1928年10月从苏联回国后,1928年10月至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部长。1929年1月至4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秘书。1930年10月至1931年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宣传部宣传委员。1931年2月至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31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1931 年5 月9 日被枪杀于河南开封市北门外。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周骏鸣(1902-2003): 河南确山人。早年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后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任营长。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在红五军团任团长。1932年经朱德总司令谈话同意回原籍开展工作。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确山县委书记,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斗争。1934年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省委军事委员会书记。同年夏到鄂豫边界游击根据地,任中共鄂豫边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军事工作。1935年秋任中共鄂豫边省委军事部部长。1936年1月参与领导成立鄂豫边红军游击队,任政治指导员,3月后改任队长。率领游击队建立发展鄂豫边游击根据地,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1937年7月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红军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同年冬游击大队迅速扩大,改称为豫南抗日独立团,任团长。抗日战争初期所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任团长,率部东进抗日。1939年7月以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任副支队长兼第八团团长。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二师参谋长。1942年2月任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率部参加开辟巩固发展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春起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初期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华中军区参谋长。1947年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48年秋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职。率部参加华东解放战争的作战和负责淮海、渡江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林业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农牧厅副厅长,河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曾被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2003年11月9日在郑州逝世。

徐子荣(1907~1969.6.20 ):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确山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1927年10月参加确山农民起义。1928年考入北平(今北京)民国大学并从事中共秘密工作。1932年8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1936年出狱后被中共组织派赴山西,任中共太原市委委员、山西工委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太行区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43年起任中共太行区第5地委书记兼太行军区第5分区政治委员。1944年8月任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政治委员,与司令员皮定均率部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政治委员。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为掩护主力转移,和旅长皮定均率部向东突围,经20余天孤军奋战,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后任华中野战军独立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政治委员,第18兵团61军政治委员。参加了涟水、莱芜、孟良崮、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兼人事局局长,公安部副部长,国务院内务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迫害,于1969年6月20日逝世。

张孔修:河南确山人。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第五师连指导员、营教导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保卫科科长,中南军区航空办事处主任。建国后,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航空处处长,空军团长、副师长,空军航空学校校长。1958 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空军系。后历任空军军校部副部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兼参谋长。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王国华,1890年12月7日生,河南省确山县韩庄乡大王庄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雇农出身。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春组织农民协会和红枪会会员参加确山农民暴动,攻占县城,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农工政权。1931年组织农民开展声势浩大的抢粮分粮斗争。同年任确山县中区苏维埃主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确山县大王庄党支部书记、中区区委书记。1933年6月任中共河南省工委巡视员。参加指导各游击队由抢粮斗争迅速转向武装斗争。9月至11月任中共河南省确山县委书记。10月作为河南省农民代表前往中央苏区参加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34年1月被选为全苏大会主席团成员。7月至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在中央苏区期间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接见,毛泽东亲笔为其题写“党不离枪”。在中央党校和红军大学各学习3个月。后派到长胜县任县委副书记。1935年春从中央苏区回到豫南,迅速恢复党组织。同年8月至1937年12月任中共鄂豫边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至1936年4月)。1936年4月至12月任中共鄂豫边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12月至1937年7月任中共鄂豫边省委书记。1937年7月至9月任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指导员。同年10月至1938年1月任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政治委员。1937年12月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副书记。1938年1月至4月、同年6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鄂豫边特委书记。1938年3月至1939年1月任中共河南(豫皖苏)省委委员。1938年3 月至9月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主任,3月至6月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至1939年11月任新四军驻河南竹沟留守处主任兼司令部司令员。 1939年1月至10月任中共豫南省委(亦称豫鄂边省委、区委)委员、民运部部长(至同年5月)。5月至10月任中共豫南省委军事部部长。10月任中共豫南省委委员、民运部部长。大量发展抗日武装,为中原敌后培养大批党政军干部和技术人员。11月竹沟惨案发生后,率部突围到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继续领导边区的民运工作。1940年2月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农民领袖”,“我们的王老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秋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民运部副部长。1947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桐柏区委委员、农民协会主席兼第二专署专员。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桐柏区委第二地委书记、桐柏军区第二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至1949年3月)。1949年3月至6月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委员。3月至8月任河南军区确山军分区司令员。8月任信阳军分区司令员兼信阳市军管会主任。1950年1月任河南农协筹备委员会主任,后当选河南省农协副主席兼河南省土改委主任。1955年2月至1959年2月任河南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11月至1958年12月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59年2月至1964年9月任河南省第二届政协副主席。196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河南省第三届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0年2月8日在郑州含冤逝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其彻底平反,在河南召开了追悼大会。

刘玉洁;潘友(左“言”右“哥”);杨子谦;周庆鸣

革命老区确山革命旧址有:

确山城东关的确山农民暴动指挥部旧址

确山城东12公里的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

确山城西32公里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

位于竹沟老街中心处的中共河南省委旧址

“小延安”——竹沟

早在 1926 年,竹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 1927 年4月,为了配合北伐军进军豫南,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杨靖宇、张家锋等同志带领确山 5 万多民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 确山暴动 ”, 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一一“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竹沟的党员李畔林、赵子乐带领竹沟、石滚河一带的 3000 民众 , 也参加了这次暴动 , 并建立了竹沟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1937 年 10 月 27 日,为拔除反动据点 , 王国华指示竹沟进步青年黎立坚、杨秀峰、周庆鸣组织了竹沟暴动,解放了竹沟镇。1938 年 1 月 13 日,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进驻竹沟镇 , 传达了中央指示: 将大江南北的游击队统一编为新四军 , 将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从此豫南桐柏山区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胜利结束 , 竹沟成了豫南抗日的巩固根据地。1938 年 3 月 29 日,经过整编的八团队 1300 余人在信阳邢集召开了东征誓师大会,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后来发展成为新四军二师的一支劲旅。竹沟位于平汉铁路南段西侧 , 距离党中央所在地一一延安最近,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党中央、长江局十分关怀竹沟工作 ,1938 年 1 月作出《对豫鄂边工作决议》 , 要求河南省委应以竹沟为中心发展工作,周恩来也指示:“ 竹沟的战略地位非同一般 , 是我们在中原的依托”。1938 年 2 月,党中央派彭雪枫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委员会主任。1938 年5 月19 日,徐州失守, 日寇沿陇海线大举西侵, 开封沦陷已成定局。22日, 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徐州失守后对华中工作的指示》,指示河南省委从开封迁驻竹沟。省委主要领导人:书记朱理治、组织部长陈少敏、军事部长彭雪枫、青年部长谢邦治、宣传部长王澜西、统战部长刘贯一也陆续来到竹沟工作, 并相继建立了竹沟地委和县委,使竹沟成为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

1938 年 9 月 30 日 至 11 月 6 日 , 在延安召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 要求全党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 , 在竹沟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刘少奇 ( 化名胡服〉任中原局书记 , 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 , 所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个地区党的工作归中原局指导。中原局在竹沟期间,在刘少奇同志的指导下 , 竹沟各项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竹沟在中原象延安在全国一样,起着领导伟大抗日战争的作用。竹沟的一切都已经延安化了, 就连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订,王国华等已将竹沟镇造成豫、鄂、皖、苏等数省的根据地, 与陕北延安遥相呼应。“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 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 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刘少奇看到这生机勃勃的局面 , 高兴地说:“延安有党的领导, 竹沟也有党的领导;延安有窑洞,竹沟也有窑洞;延安有抗大,竹沟有党训班; 延安有延河 , 竹沟有大沙河, 竹沟就是小延安。” 从此,“小延安”的美名就传扬全国。

竹沟革命纪念馆

竹沟革命纪念馆建于1956年,是年冬,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纪念馆题写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匾额,“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念馆遭到严重破坏,人员调离,文物失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竹沟纪念馆重新整理开放。全馆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陈列室9处,革命遗址31处,瓦房34间,草房7间,馆藏有革命图片125张,文献175份,各种实物(包括复制品)596件。收藏以及展出的内容主要体现1937-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留守处的光辉战斗史实。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

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坐落于镇北1公里许等小山丘上。占地9.7公顷。1958年冬,王国华副省长来确山竹沟视察定址后,有省设计院派工程师现场勘查设计,经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动工兴建。

确山铁花确山铁花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据考证: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古代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这种有着浓厚的道教和行业特点的“打铁花”活动,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成为确山县的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特色小吃凉粉——一种用碗豆粉或红薯粉搅拌而成的小吃。凉粉这种小吃以其低廉可口的特点流传下来,并加以发扬成凉皮,梗皮,凉面等多个品种,成为确山街头一道古老、悠远而亲切的风景。 凉粉作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在确山延续了上千年。由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绝佳的风味,一直以来,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如今,已经成为享誉豫南的地方名吃了。据清康熙年间的乡土志记载:“豫中驿城之南,有一地盛产豌豆之凉粉,色若琥珀,口感爽滑,弹性适中,食之有清热、驱火、凉血之功效。”

凉粉用料讲究,上等的凉粉一般选用本地特产的铁豌豆,俗名药豌豆。这种豌豆,种植不易、产量低,所以格外得金贵。其豆形如绿豆大小,色泽黝黑,质地坚硬,内质坚如铁,硬若石。存放起来老鼠不咬,虫子不叮。

制作凉粉时首先要将豌豆淘洗干净,其中不能有任何杂质。然后要用清水浸泡两天,其间还要换一次水。等豌豆泡软后,用石磨将其磨成豆浆。将豆浆上面的虚沫撇走扔掉, 留下好浆进行发酵。24小时后,置一铁锅于灶上,内倒适量清水,下面用麦秸火烧。等锅内水开后,将发酵好的豆浆缓缓倒入锅内,用一木勺进行不停地顺时针搅 拌。等锅里的粉浆烧开了,灶内的烧火立即变小,只需少许麦秸燃烧,使灶内有微火存在,使锅内的粉浆一直处于轻微滚动的保温状态。估计1个小时后,粉浆已经 熟透,麦秸火熄掉。用木勺将粉浆舀出倒入提前洗干净的瓦盆中。倒满一盆后,用一白布覆盖放到一边等其放凉。12小时后,掀开白布,盆内凉粉已成。将其盆倒 扣于案板或锅盖之上,晶莹如玉的凉粉就呈现在你的面前。用一利刀,沾清水少许,划下一块,放在手里轻轻晃动,感觉如羊脂和田之玉在手心里颤动。

做凉粉也称为打凉粉,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就说烧火一事,只能用麦秸火,其他木材绝对不可用,否则凉粉未熟,锅底已经糊了。如果用其他柴火,即使凉粉不 糊,你也熬不出那特有的小麦融合豌豆的清香之味。一般的凉粉,只要锅里豆浆一滚熟就可以出锅,而这确山豌豆凉粉则不行,必须用小火慢慢地熬上1个小时,才 能熬出其特有的滋味。

风景名胜薄山湖

薄山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城南l8公里处,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l07国道贯通南北,景区面积240平方公里,森林履盖率90%以上,湖面22平方公里。她是一个狭长的山谷湖泊,山环水绕,绵延25公里,如果我们从天空向下俯视,薄山湖像一条腾飞的青龙,酣醉于青山峻岭之间。湖两岸有十万亩森林,覆盖景区山峦、岛屿,环绕湖周。薄山湖景区由朗陵景区、大坝景区、东大山景区、九子沟景区国部分组成。为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薄山湖景区内植物有1400多种,其中马尾松、杜鹊、枫香、珂楠为我国北缘分布树种;大叶朴、野皂夹为我国南缘分布树种;野大豆、杜仲、绒毛皂荚、香果树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薄山兰花品质优异、种类繁多,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兰花品种资源库。景区动物近百种:鸟类就有白天鹅、鸳鸯、锦鸡等珍稀种类十多种;鱼类有三十多种,以松针鱼为特色。

湖心岛

小岛呈椭圆形,像一条大鲸鱼,随着湖水水位的升降与南面的小岛若即若离状若母子。人们赞美湖心岛为"山依碧水水绕山,山幽水静鱼鸟欢,世人都晓西湖美,人上湖心赛神仙"。湖心岛以植物景观最具特色,岛的东南面是一个大型自然植物园,有南北植物470多种,其中最珍贵的植物有杜仲、野大豆、南京坷楠树、日本花旗松、野皂英等。这里是植物科普游览的园地。

左前方湖中一扁圆形的小岛,岛的中部绿树青青,岛的两头芳草菌茵,酷似一只惟妙惟肖的观赏佳品绿毛龟,这就是万年灵龟岛。相传是一只万年灵龟好心救了过海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但是又被粗心的蓝采和误了封仙机会,在这等了三千多年,化作这座万年灵龟岛。

舌头山

据传说,大禹治水疏青衣水通溱水(溱水河),薄山湖就是接头河堵坝而成。当年禹王带领部下皋陶一队人马,来到这儿,发现"舌头山"阻挡上游来水,夏季洪水泛滥成灾,禹王就和他的部下驻扎在"舌头山"对岸的亮子冲上,开挖"舌头山"。人们为了纪念禹王治水,在亮子冲山建有禹王庙,白龙庙现在仅存遗址,庙里的龙碑被当地老百姓收藏保存完好。

中央电视台《西游记》、《长征》剧组曾把这里作为外景地。“秀含千湖水”、“万千风光在薄山一湖”是杨洁、唐国强对薄山湖风景区的赞誉。

北泉寺

北泉寺

北泉寺位于河南驻马店市西南5公里处,旧名叫天宫,后改树佛寺,到唐朝时改名资福禅寺,宋代又改为 寿禅院。据确山旧志记载:“城西有三泉,自南向北而分,名曰南泉、中泉和北泉。因此院位居北泉,故沿称北泉寺。”

北泉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它东临秀岭,西接乐山,北有豹溪环绕,南有万木夹道。真是山连水,水环山,寺依山麓,别有洞天。一千多年来,这仙境般的游览胜地,吸引着不少历代官吏和诗人骚客云集于此。据说宋代的夏侯冲、曹祥、魏著和贺滇等人,因不满当时的时政淫糜,集聚在此吟诗作赋,寄情山水,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们亦著文立论,抨击时弊,揭露上层社会的昏庸与黑暗,鞭挞贪官污吏的奸横与丑恶。流传到现在的《家山记》一书,这是出自贺滇之手。

北泉寺始建于北齐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寺院内的古建筑,由于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复和扩建,造型古朴,结构典雅,布局庞大,罗列严整,形成了一座悬山俯水、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据《家山记》一书记载:“北泉寺周围曾有“兰州”、“竹涧”、“相径”、“松关”、“龙门”、“碧岩”、“玉花亭”、“时思馆”、“豹溪桥”和“仁智树”等胜迹。这些仙山神景,瑰美绮丽,蔚为壮观,似西湖的“玉泉鱼跃”,如庐山的“西峰秀色”,在确山县旧志上被称为“确山十景”。

寺院内古柏兀立,千枝蟠结,苍戏拖翠,冠盖如荫。两棵树高数丈的唐柏,树身斑驳,挺拔苍劲,犹如两位鹤发童颜的道人,分别耸立在“八卦池”两边。分布在寺院内的四棵白果树,相传植于隋朝,人们称之为“隋果”。最大的一棵树围7.15米,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树老枝新,硕果累累。那枝叶如荫的树冠,犹如一把撑起的天然大伞,使院内游人顿觉清新气爽,地凉风轻。据说此树因遭雷击,树干内摆八仙桌,四人对饮,互不相碍。现在这棵大树的树皮四周又生新树,根深叶茂,硕果盈枝。那处因遭雷击被火熏燎的痕迹,至尽依然尚存。

北泉寺的古建筑主要是前后排列,南北贯通,以山门、二佛殿为中心轴,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相对称,构成一座正方形的古建筑群。寺前重山迭岭,垂柳依依,一条蜿蜒起伏的鱼肠小道,延伸到烟雨茫茫的天际。山门是一座古朴典雅的朱漆门楼,飞檐排角,雕梁画栋。八字敞开的两扇大门,银钉镶嵌,石狮对峙。竖立在山门两边的四根玉柱,精雕细刻,刀功娴熟,滚龙舞风,飞云浮雾。书有“北泉寺”三个大字的横匾,里底镏金,熠熠生辉,高悬在山门檐下,显得格外端庄肃穆。进了山门,便是一座翠竹摇曳,繁花掩映,花木葱茏,清幽别致的小花园。园内幽静清雅,异香袭人,这是供游人小憩的地方。花园的后面,就是供奉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的二佛殿。顺看二佛殿两侧的月亮门往北,越过泉水涓涓的八卦池,便是北泉寺的正殿大佛殿。大佛殿造型美观,雕工精致,华丽典雅,端庄大方。朱漆门窗雕刻着各式图案花纹;八根楠木朱红玉柱,盘龙戏栋,莲花润放,色彩斑斓,精巧古朴。殿前的十二级滚龙台阶,两边镶嵌着玉石栏杆。大殿的双层八角飞檐,层层金狮兽头,角角紧系铜铃,经风摆动,丁冬声响,环佩动听。正门两侧,分别停放四樽紫铜香炉,常年青烟缭绕,四季幽香轻飘,真是清香似兰菲,令人馥心肺。殿内正厅供奉着如来佛和南海观音雕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座大殿犹如一只伏卧山冈的雄师,气势雄伟,威风凛然。

八卦池东边的三间偏殿,到今保存完好,它就是人们敬仰的颜鲁公祠,相传北泉寺就是这位爱国老臣被囚、持节不屈、殉国遇难的地方。祠内立有颜真卿的雕像,他生前亲书的“山中天”三个大字,镶嵌在祠堂门的横额上。一通8尺高的石碑,记述着颜真卿的生平事迹。由于岁月的流逝,这通石碑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人们在八卦池旁边看到的那通石碑,是明嘉靖26年(1547年),汝宁知府潘于正和确山县令徐大来所立。

北泉寺这座千年古刹,据说在唐宋时期最为鼎盛。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北泉寺一年一度的古老庙会。庙会盛况虽然比不上开封相国寺那样誉满京都,名扬海外;也不像登封中岳庙那样声震九州,四海牵动,但在豫南地区的深山老庙中,能把四方百里之人招来云集,也称得上声势浩大,蔚为壮观了。

主要河流溱头河溱头河古称溱水,《水经注》称“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发源于确山与泌阳交界千眼岭,流经确山、汝南,全长135千米,流域面积1850平方千米。在上游建有薄山水库,总库容6.2亿立方米,在夏屯并入宿鸭湖水库。夏屯以下河段成为宿鸭湖泄洪道,于沙口注入古汝河,随汝河入淮。

溱头河由于“溱”字生僻,在当今地图及书籍中多称“臻头河”。溱头河在当地俗称沙河,上游称石滚河,下游又称余子河。

溱头河相关资料

《水经注》中关于溱水的记载:

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东南径朗陵县故城西。应劭曰:西南有朗陵山,县以氏焉。世祖建武中,封城门校尉臧宫为侯国也。溱水又南屈径其县南,又东北。径北宜春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元初三年,安帝封后父侍中阎畅为侯国。溱水又东北,径马香城北,又东北,入汝。

《清史稿》中关于溱水的记载:

西有溱水自泌阳入,俗名石(滚?)河,又东曰吴砦,迳确山故城。水经注谓“溱出浮石岭北青衣山”,又东北迳独山,并入汝阳。

《 读史方舆纪要 》记载: 溱水在府南十八里。源出南阳府桐柏县之桐柏山,一名沙河。东流经朗陵故城西,又径宜春故城南,又东北经溱口店入汝。

复分流东南出,径平舆、安城故县北,又折而南入真阳县境,复东南流入息县界,又东北经新蔡县之官津店,复入于汝。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围悬瓠,

破魏兵于溱水,即今府西南之溱口矣。(卷五十)

溱河,在县南三十里。自南阳府桐柏县流入境。一名沙河,又谓之吴寨河。东流入汝阳县界。(卷五十)

地方志中的记载:

《确山县志》:按吴寨河(即溱头河)发源于泌阳之截军山,至县境西五保竹沟镇入确境曰西大河。北有狮子口之水来会,南有龙窝之水来会东行二十里至西四保曰石滚河,该保即以此为名。南有孤山冲之水来会,再东行数里南有陈冲之水来会,再东行数里北有瓦岗镇平顶山之水来会,再东经鹰窝寨至南

三保为虞庄南河。又东为大冲口。正南西折名为猴儿崖,又南与和尚店之水合流名为大河口。再折而东而北过刘湾仙人洞博山(即薄山)等处,然至南马鞍山名为任店南河再东至南六保有马鞍山之水来会,其水更大,始名吴寨河。再东入东三保名为邢河,该保即以此河为名,又东为毛绳河。再东入东七保名为留庄街河。再东入汝境之官庄镇之小沙河。

又按水道提纲淮水注云吴寨河出泌阳县东南境,东流经天目山北东北流又曲折东经确山县南境山麓,又东北经正阳县北界府东南境入汝。此水源长与南源北源相似(南源北源指汝水言也)。提纲又载小沙河一水云出确山县西境山,东流经城北又东南流折而东北,经府南境入汝,据此则汝境西南官庄镇之沙河当即指小沙河而言矣。

《汝宁府志》记载:溱河,府城南十八里,俗名沙河,源出桐柏山,东经朗陵城,西折而南受吴卫河,有东经北宜春,南受淇河,东经官庄鱼子河,又东北经溱口店入汝。又东南经平舆安成,北折而南入真阳境,受固城港塘下河经寒冻店东受杭陂港水又东南受慎水东入息县境受涧头港、曲闾港诸水,东北经新蔡关津店入汝。

在现代汉语中,“溱”有两种意思:1.[qin ] 溱潼,地名,在江苏省。2.[zhen]“溱头河”,在河南省驻马店,今作“臻头河”。

汝源三易

汝河本来只有一条,《荀子》中有“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其中一源沙河发源于伏牛山区木达岭,北源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古汝河于郾城县 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诸县,“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后),汝水泛滥,有司自 舞阳截断 汝水,约水东注,改道入颍,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南汝经过两次变化之后发展为洪汝河水系,即今天驻马店的洪河与汝河水系。其中发源于泌阳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为汝水南源,即今天的南汝河。澺水和潕水(也为古汝水支流)发展为今天的洪河。古汝水的一下游支流溱水今天称“溱头河”

(即臻头河)。古汝水入淮之汝口今天为洪河口。

纵观汝河,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即“汝源凡三易”,它的变化正是汝水经常泛滥的结果。给流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清史稿》中关于汝源三易的记载:北汝,汝正源。西汝,潕及澺。南汝,瀙。元季,汝溢病蔡,自舞阳堨故渎,则潕及西平、云庄诸山水擅之。明嘉靖中涸,则遂平灈、瀙擅之。汝源凡三易,今北汝自上蔡合澺,通曰洪河。右合朱马、马常,左茅河,迳庙湾镇,右合荆河,其故道蔡埠河入会。南汝右纳黄酉、吴桂桥河,左迤为悬瓠池,右栗渚,侧城东南,右合半截河,纳溱水,错正阳复入,并入新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