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资源约束理论全书名称:《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实践》(The Explor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System Resource Constraint Theory)
作者:赵建华·郭琦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首次出版:2007年10月
出版前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保持了29年的高增长,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马凯,2007)。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问题、区域发展协调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中部地区快速发展及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本书在综述资源约束发展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资源约束扩展到以资源市场双约束为主的系统资源约束,建立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以研究经济体在不同级别系统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增长规律。该理论通过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类比,考察经济体发展的约束条件及其发展特征,以及在约束条件下经济体之间独立、竞争、竞合等各种博弈行为特征,并以中部省份及其相关产(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约束、市场资源约束为例进行分析,总结了该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相关案例。研究成果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发挥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实践》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首先从中国近30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及其造成的区域发展差异出发,讨论中国及其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市场约束问题,系统总结了资源约束及市场约束的研究现状、资源观发展阶段,提出研究并建立系统资源约束理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把资源约束与市场约束结合起来集成分析经济系统发展的系统资源约束特征,是本文的主要理论创新。该论文选择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统一,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统一,系统方法与类比方法统一,历史与现实统一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重点讨论食物资源对生态系统的约束作用,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类比打下基础。地球生态系统建立在太阳能源的持续供给上。而太阳能资源是恒定的,生态系统固定太阳能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地球自诞生以来,生物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生态系统逐渐演化成复杂多极多层次生态系统。逻辑蒂克(Logistic)细菌实验揭示培养基上的营养量制约细菌群落生长的规律。研究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理论核心基本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但《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生物竞争”观点值得商榷。“过度繁殖”的概念是直接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中借鉴而来(达尔文,1859)。通过研究哺乳动物的繁殖能力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我们得出繁殖力与食物量等环境因素相关。食物资源约束导致生态结构升级;而生态结构升级又导致生物总量进一步增长。生物系统演化的方向是:充分利用有限的太阳能资源支持起尽量庞大的生命系统。通过类比得出,经济系统演化发展方向也是用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社会福利。
第三部分,首先对经济发展理论及资源约束理论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论述系统资源约束理论打下基础。资源约束理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到“人定胜天”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从古希腊经济增长思想到西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乐观发展观与悲观发展观多次反复交替到最后达到可持续发展共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富国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欠发达国的资源与市场。穷国的经济振兴得益于富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问题导致悲观的资源观;科学技术革命及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促成乐观的资源观。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并未摆脱“资源约束”,市场约束变成约束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总之,资源观在“约束”“非约束”两类观点间游移不定,相互交替。各种经济增长学派的分析,为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研究理清了逻辑思路。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系统资源约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系统资源(包括传统的经济资源、非传统资源)皆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用价值,系统产出要依赖系统资源支持。系统资源相互匹配,木桶理论中“短板资源”是稀缺的,而“长板资源”则是相对富余的,“长板资源”遭受市场约束;科技进步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资源利用组合,也可发现新资源及替代资源或资源新用途,因而改变系统中资源的配分及稀缺或富余状态;观察资源组合相似的经济系统,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程度、组织运行效率、学习知识能力等,对应不同产出量曲线。系统产出的持续增长受自然资源(包括环境资源)约束。在系统资源约束条件下,(相对)独立系统内经济体的发展在可用资源限制下呈“逻辑蒂克曲线”型增长。开放型经济系统中,经济体呈现“逻辑蒂克曲线”及其不同变化组合形态。经济体的发展在逻辑蒂克拐点之前因为规模经济等而可能使边际收益递增,拐点之后,因为市场约束而使边际收益递减。作者经过数学推导证明马尔萨斯指数增长模型及“零增长模型”是逻辑蒂克(Logistic)曲线的特殊形式。市场资源是分工基础上市场主体拥有资源量并用以交换其他资源的能力与愿望的表征。根据戈森定理,购买力与购买欲望有限,市场需求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市场容量是经济系统市场需求总量。市场容量与社会财富总量及与人口总量成正相关关系,与财富分配集中度成反相关关系,与专业化分工程度及生产效率正相关。作者的产出模型本质上是大卫•李嘉图模型与马尔萨斯模型的叠加:理论上讲,我们承认资源约束的存在,同时我们认为资源约束是可以通过科技进步等实现突破。系统产出在科技进步推动下,不断突破约束又遭遇更高层次的约束。作者使用约束坐标系统来表示系统资源约束状态,并总结了九种典型的约束状态。
第五部分,介绍中部六省的基本情况。从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视角,分析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系统发展中的作用、意义。系统资源约束理论揭示:经济区域之间的财富集中度越高,全国的市场容量越小。具体说,在中国经济发展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扩大内需型发展时,东部的高科技产品必须在改造中西部产业过程中找到市场,高档产品要在国内消费层次结构升级中找到市场。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倾斜政策中先富裕起来,由于先发优势,在全国市场逐渐扩大过程中占有大部分市场份儿,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中部市场资源没有相应提高,中部社会经济发展能力指数呈“零增长”模型。中部优势产业(如资源产业,资源深加工产业及绿色食品产业)能吸引东部资本(如温州财团游资),为东部产业提供低成本配套产品。在中部崛起的资源经济基础分析中,系统介绍了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中部资源禀赋:矿产资源、农林资源、水资源及旅游资源等。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初现协同发展趋势。中部崛起呼唤国家战略及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最后,我们应用系统资源约束理论对中部资源经济基础及复杂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很好的应证。
第六部分讨论江西经济发展战略。江西作为中部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边缘省份,其发展战略研究有现实意义。作者以江西发展战略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江西省质量竞争力现状分析课题研究揭示:一是近年来江西省质量竞争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江西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质量竞争力较强。三是重工业质量竞争力明显优于轻工业,且在行业分布上的非均衡性较为突出。四是与全国同行业相比,具有质量竞争力优势的行业较少。五是六大支柱产业达到或接近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但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论文分析了造成质量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江西被东西南北几大经济区“瓜分”:九江被划归大武汉都市区;赣州等城市被大香港都市区覆盖;鹰潭等被大上海都市区辐射,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后,鹰潭融入了上海“六小时经济圈”;萍乡融入“长株潭”经济圈。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省内城市不具有强竞争力,缺乏独立的经济增长极。我们认为,江西发展战略应该分为两步走,一是化整为零促进经济板块形成阶段。二是自由竞争基础上强化经济中心阶段。为突破江西发展面临的系统资源约束,作者提出 “对接长珠闽,构建‘武长南’,融入全球化”的总体构想,具体思路为: 1、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发展规模经济;2、实施大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3、实施创新工程,提升质量竞争力4、加速城市化,优化经济布局;5、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全民创业;6、“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加大新农村建设。最后,作者对江铜集团的发展及其江铜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江西发展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发展规模经济对突破系统资源约束,实现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部分,总结和展望,该论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的有关文献,汲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与市场约束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力求突出特点并有所创新。
注:本书所定义的拐点,与目前一些经济学者的拐点概念有所区别:如梁亚莉研究员描述2004年湖北经济由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后出现拐点,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这里的拐点,相当于转折点,虽然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中也会有该情况存在,但是作者本人暂不作研究。
评价1、对系统资源约束理论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在论述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特征后,将传统的资源约束观点,结合市场约束进行集成分析,形成系统资源约束观点。论文厘定了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基本概念,提出了系统资源约束(有限)的观点,建立了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基本框架。 2、逻辑蒂克拐点经济学分析:逻辑蒂克拐点的经济学分析建立在严格数学推导之上,经过数学推导,证明了“逻辑蒂克模型”与“马尔萨斯模型”和“零增长模型”有内在联系:即“马尔萨斯模型”和“零增长模型”是“逻辑蒂克模型”的特殊形式,当系统资源约束趋向无穷时,拐点也趋向无穷,逻辑蒂克模型变为马尔萨斯模型,当系统资源总量等于初始资源量时,逻辑蒂克模型变为零增长模型。该成果使逻辑蒂克模型在解释经济体复杂性特征方面更有灵活性,有助于模拟现实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 3、机会收益分析的方法:本论文对机会收益进行了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分析方法。机会收益是指经济体实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组织重构、产业政策调整、及追求卓越质量而可能获得的收益。机会收益可以解释科技创新及追求卓越质量的动力。成功的创新使经济体拓展了市场空间或解决了资源约束,导致逻辑蒂克拐点上移,从而突破系统约束,引起系统的复杂变动。不成功的创新加大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
以上三个创新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构成系统资源约束理论的三大基石。
“系统资源约束理论与实践”为江西省十一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2008年3月28日,通过软科学专家评审,结论是“国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