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刘彦冲山水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清刘彦冲山水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

【简介】

纸本,纵135.3厘米,横51厘米。

元代是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曾将元代的山水画分为四派:“…—为钱选之青绿巧整派,二为赵孟頫之集古细润派,三为高克恭之破墨简逸派,四为孙君泽之水墨苍劲派。”这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当推以赵孟頫为代表的“集古细润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枢纽性人物,赵孟頫在山水画方面的“集占”实际上包括水墨和青绿两种体格。这其中“水墨”的体格,为较赵氏稍后的“元四家”所发扬光大,辅以黄公望所别创的浅绛设色,成为文人山水画的主流品种,而“青绿”的体格,则为明季的文徵明所承袭,方薰《山静居画论》所渭:“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骏驳乎入吴兴(赵孟頫)之室矣”,即是指的这种以工:致娴雅而见长的细笔小青绿。

晚明以降,“南北宗”论盛于一时,文入画风行天下;,然而其主流品种水墨浅绛的体格因萧散淡泊、荒寒玄奥,却并不符合——般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于是,为了争取受众,扩大生存空间,同样属于文人画范畴的,笔法工—致、画面悦日的细笔小青绿便乘隙而起,在不经意间逐渐风行起来,晚清画家刘彦冲的《山水图》,便属于此种类型。

此图描绘幽静的汕畔,水波轻泛,在山石嶙峋的崖岩上数株长松姿态各异,傲然耸立。池边的平坡上有茅屋数间,茅屋中隐居的高士席坐而思,神情静穆,在茅屋的后面,曲径逶迤,有人行走,巨松挹翠,烟云吞没,而楼台殿阁隐没于青峰白云之间,惹人遐思。在楼台殿阁的后面更有青峰数座,直插云表,益发增添了画面的秀美和悠远。

众所周知,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同。两方的风景画主要致力寸:对自然本身的真实描绘,是高度写实的(此处指的是西方古典的风景画),虽然在描绘的过程中电包含着画家主体精神和审美理想的介入,但如实反映自然却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而中国的山水画则不同。中国的山水画虽然也强调“外师造化”,但这并非意味着简单的写实,并不满足于对外在山水的客观再现,而是更强调“中得心源”,通过“迁想妙得”,追求对诗化意境的主体表现。刘彦冲的这幅《山水图》,典型地反映了中园传统山水画的这一美学特征。在刘彦冲的笔下,这工致娴雅的细笔小青绿,虽然构图严谨,描绘细腻,但却并非是“写实”的,而是“写意”的。或换言之,不是自然中的“实有之景”,而是刘彦冲心目中的“应有之景”。正如画家在画面上方题写的古风中所言:“此山岂能名,秀出东南丘”,是—一座画家所憧憬向往的海上仙山,理想中的人间仙境。

刘彦冲(1809--?),号泳之,四川梁山人,侨居吴门(今苏州)。家境贫寒,丁诗文,善山水、人物和花卉,师法朱昂之而有出蓝之美,为晚清画坛的杰出画家之—。此幅“小青绿”有着明显的赵孟頫的因子和文徽明的风貌,而此种体格又为近现代以吴湖帆为代表的海上诸大家所继承和改造。当然,这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