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少军,男,教授,中国电源学会理事,江苏省电子学会电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曾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航空电气技术、飞机地面和舰面保障电源、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对飞机变速恒频电源和二次电源技术开展了深入研究,参加过预先研究、型号研究、航空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工作,主持了“歼xFS”飞机交流电源研制工作,完成某型飞机6kVA静止电源变换装置研制,主持航空支撑基金1项。开发的多种逆变电源和电池充电器成为部队装备或配套消费类电子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合编出版教材2部。
师训难忘
治学于己而言还只是一个目标,究为师之道则需穷一生之力。值责任加重之际,静思求学历程,首先想起的是荆州中学读书时的几位先生及毕业之时他们予我的赠言。
物理老师徐鸿钧先生嘱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寥寥八字,字字珠玑。树立理想、信念和追求,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人之“大”者,而理想的实现则依靠每一“细小”的努力。学业上要取得成绩,首先要有目标,以开阔的眼界去发现自己可以先迈步的方向。但成功的基石更重要的还在于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踏实地奠定基础,目标只能永远是幻影。陷于琐事,我已多年不读书,然每有学生前来讨论问题尚能应付一二,所赖者无非是龚余才、刘迪吉、姜长生、陶秋帆等老师教授的电路、电机、控制和力学等基础。对徐先生的教诲只能算是略有体会,先生是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现任荆州中学副校长,仍在以其理念影响着莘莘学子。
语文老师、当年的特级教师胡吉章先生嘱我“珍惜优异的秉赋,使之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关键在于一个‘韧’字”。胡先生每二周一次的作文课,必从同学作文中挑选若干范文,亲自刻字蜡印后发给大家并课堂讲评,3年内无一次例外。语文向来是我的短处,我的作文3年内有幸印出的不过3篇,而先生以优异秉赋鼓励我,这让我多年来从未失去自信。自信是自我潜能发挥的基础,潜能的充分发挥则在于勤奋、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在自己困难和矛盾重重的时候,时时想起先生的“韧”字。记得某型飞机电源变换装置在试飞的时候遇到了重大难题,在参试十多家单位和部队各级领导近百人的关注和等待下,同事们在实验室紧张改进,7个昼夜的时间,眼睛睁不开了就靠在椅背上打个盹,改进了就马上试验,不行再改……,高度的压力和高强度的体力脑力消耗,没有一个“韧”字的支撑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我多年未去看望先生了,同学告诉我先生离休后笔耕不止,至今著述等身。逾八十高龄仍勤劳治学,先生何尝不是在实践一个“韧”字!
毕业离校匆忙,未能得到英语老师陈教奎先生、生物老师肖春芳先生、体育老师刘士银先生、政治老师李和平先生的赠言,但先生们的师德风范和谆谆教导却难以忘怀。记得我们上学时,各科老师总会在业余时间到教室巡视,经常发生“开小灶”撞车,偶也有“抢”黑板答疑的事;记得每天早六点刘老师带我们出操,每周一次的绕城长跑;记得……。那都是师长对教育事业的倾心奉献,对学生的一腔热爱。
学习先生们的教育和治学之道,恪尽自己的职责,是我永恒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