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超勇号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承造,后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船厂建造。造价共计65万两白银,“超勇”舰于1880年11月4日下水,并于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舰船资料:超勇舰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吨、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主机,6座圆式燃煤锅炉(日本“筑紫”为4座),双轴推进,功率2600匹马力、航速15-16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寸,炮塔装甲1寸,司令塔装甲0.5寸,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全舰编制137-140人,管带为参将衔。
主要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每门炮重25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门、阿姆斯特朗9磅炮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37mm单管哈乞开斯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
军官:
“超勇”舰 首任管带林泰曾,继任管带黄建勋。
“超勇”舰帮带大副翁守瑜,福建闽县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超勇”舰二副周琳,船生出身。
“超勇”舰总管轮黎星桥,光绪六年参军,机匠出身。
“超勇”舰大管轮邱庆鸿,机匠出身。
“超勇”舰二管轮叶羲恭,机匠出身。
沉没:
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清政府应朝鲜请求出兵平乱,“超勇”、“扬威”和“济远”、“平远”、“威远”等一起担负了护送陆军前往朝鲜的任务。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中国军舰和运输船,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这时的“超勇”服役已达十余年,舰体严重老化,甚至到了“一放炮帮上直掉铁锈”的境地,但由于北洋水师从1888年建军起,由于海军经费被挪用,未能再购一舰一炮,元老舰“超勇”也只得老当益壮,奔赴战场。
1894年9月16日凌晨,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师主力护送陆军往大东沟登陆,“超勇”、“扬威”随队同行。17日中午10时30分,“镇远”舰前桅哨兵发现日本舰队,战斗警报响彻北洋各舰,丁汝昌下令舰队起锚迎战,“陈旧的超勇、扬威二舰,照例拔锚费时,落在后边,后亦疾驰,配置就位”。12时20分,丁汝昌命令舰队将阵形变换为“犄角雁行小队阵”,以“定远”二铁舰为先导,迎击日本联合舰队。“超勇舰”被编于右翼末端。12时50分旗舰“定远”右主炮发出一声怒吼,闻名中外的黄海海战就此爆发。
战斗打响后,日本第一游击队见北洋水师来势凶猛,又因“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故在距离北洋水师五千公尺以外突然向左大转弯,直扑右翼的“超勇舰”。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在进至距“超勇”三千公尺时,开始炮击,“高千穗”、“秋津洲”、“浪速”随之开炮。“超勇”虽处绝对劣势,仍拼死作战。下午1时零8分,“吉野”被击中,甲板上发生爆炸,“高千穗”、“秋津洲”也先后中弹受伤。但“超勇舰”终究敌不过新式的日本战舰,下午1时20分,一颗敌弹击入受伤累累的“超勇”舰舱内,引发大火,全舰顿时被黑烟笼罩。在日舰的不断炮击下,“超勇”右舷逐渐倾斜,但“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当日本军舰“比睿”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抄近路与本队会合时,恰好和“超勇”相遇,“超勇”官兵在烈焰升腾中,一面救火,一面发炮攻击“比睿”。之后,日本本队绕到北洋舰队阵后,聚攻“超勇”,孤立无援的“超勇”在日舰炮火的集中攻击下,于下午2时23分最终沉没于波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