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真相作者: 阿玛斯著,胡因梦译
出 版 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
字数: 160000
版次: 1
页数: 18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807091028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定价:¥24.00
编辑推荐真有“我”吗?还是只有一连串的事件及认同?
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又将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像火焰般在心中燃烧,不要急着用答案来熄灭它,就让它烧掉你所有既定的信念,让这团火焰在你心中深化;让存在变成一个问号,一股热切的渴望。
钻石途径”整合了向上回旋和向下回旋之道,成为—个前后连贯而又十分有效的内在工作形式。
——肯·威尔伯(Ken Wilber)
阿玛斯将深刻的灵性智能及心理学知识注入到“钻石途径”里,这项工作令他成为现代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mfield)
东西方的内在智慧传承,在阿玛斯的《钻石途径》里得到了巧妙的实质性整合,也清晰地指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胡因梦
在本书中,阿玛斯将焦点集中在自我及身份认同,从个人性及宇宙性的面向来探讨自我了悟,使人经验到最根本的自我改变。
内容提要在本书中,阿玛斯将焦点集中在自我及身份认同,从个人性及宇宙性的面向来探讨自我了悟,使人经验到最根本的自我改变。
作者简介
阿玛斯,21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钻石途径”创始人。1944年,生于科威特,学术专长是物理、数学及心理学。1975年,在科罗拉多及加州创立Ridhwan学苑,学员遍布世界各地。1986年,创立钻石丛书出版社(Diamond Books)。其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钻石途径及研习机构(The Diamcand Heart and Training Institute,DHAT)目前仍发行有关阿玛斯教诲的录像带及录音带。
阿玛斯具有完整的现代心理学背景、丰富的个案经验,并受过最高层的佛法训练和东方修炼法门,又撷取了葛吉夫的教诲、苏菲神秘主义、金刚乘和禅宗的精髓。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整合起来,发展出一条循序渐进、直接而精准的“钻石途径”。
阿玛斯认为,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颗有许多切面的钻石,大部分的心理学派与灵修体系,只琢磨了这颗宝石的某些面向。他开创的“钻石途径”则运用广泛的方法,整合了情绪治疗、认知治疗、直觉式的揭露、呼吸技巧、静坐冥想、及精微能量的探讨,来探索心灵的深度和广度,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心理障碍和关卡,活出充满关爱、智慧、喜悦、活力的人生。
目录译者序超个人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
作者序
前言
第一章探索的火焰
第二章你在这里吗?
第三章我是谁?
第四章活着是为了什么?
第五章本体与自我理想
第六章不认同与投入
第七章不等待
第八章支持与自我了悟
第九章界分所造成的两难之局
第十章知识与利益
第十一章存在与理解
第十二章反应、存在与作为
第十三章易感性与存在
前言A. H. Almaas
自我了悟的过程会历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跟本体的某些状态、心理上的某些议题以及智慧上的领悟有关。这些阶段所形成的了悟,部分取决于我们的教诲,部分则受到我们学习程度的影响。钻石途径乃是通过对个人经验的探察,自然而然地揭露心灵深处的真相,而探察的动机则是基于对真理的爱好。
第一个阶段我们可能会首度发现到本体(essence),也就是心灵(soul)真正的本质。本体具有许多不同的品质,我们称之为本体的不同面向。由于自我及人格诸多的不足、匮乏和渴求,所以必须借由发现本体来解决这些内在议题。第二个阶段我们会发展出对自我(ego)及心智(mind)活动的客观理解,而这份智慧也是源自于本体。本体就像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自我及人格的真相。
然后我们又会进展到第三个阶段,这时我们的身份认同开始从自我转向本体。
《内在的探索》所探讨的是第一个阶段的问题,《解脱之道》针对的是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自我的真相》则着重于第三个阶段的自我了悟。这个阶段的议题不再是内心的匮乏、冲突或人格的渴求,而转为集中在自我及身份认同。这时我们要认清的是,虽然本体已经被发现和理解,但我们还是会认同自我。这时我们不再强调本体即是真我,而是要真的证悟到本体的存在。
这个阶段会从自我认同转向对本体的认同,并且让本体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经验。而这又会促使我们去面对和消融那些最深的、从未被揭露的自我结构,因此我们会经验到最根本的自我观念上的改变。许多根深蒂固的认知到了这个阶段都会被看破,我们会发现这些观念都只是一些天真的假设罢了。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会客观地认清本体,而不再从人格的角度来认识它。本体这时会被经验成一种存在,一种没有时间感的当下。《自我的真相》同时从个人性及宇宙的面向来探讨自我了悟。
本书精细地阐明了本体经验以及它所带来的智慧,同时也阐明了与其相关的自我议题及结构。读者必须将本书的内容运用在自己的亲身经验,这样才能避免落入头脑的认知。为了让本书的内容真正发挥滋养的功效,读者必须真诚地观察自己的亲身经验,全心全意地投入于内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