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午昌绘群贤大半是无家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名称】郑午昌绘群贤大半是无家图

【类别】中国名画、国画

【年代】现代 创作于1942年

【作者】郑午昌

【简介】

纵:102厘米,横:50厘米 ,现收藏于朵云轩。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学习与实践,郑午昌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学画而不师古是自弃于大道也。攀茅促径必蹶其趾。师古犹不可囿于某家某派,以己意轩轾之,必敬意虚心寻求其长。一笔一点,不可增减;或方或圆,不可损益;应淡应浓、应疏应密,更宜覃思体会,则豁而自化而庶于古矣。最后功力渐深,融会贯通古人笔法自成一家。”正是有了这样的治学理念,郑午昌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大家。

郑午昌的这幅《群贤大半是无家》,从款识中得知,画家通过对文人会聚山林,下棋、饮茶、小叙之逸事的描绘,表现古代贤人自由散淡的闲情。正所谓“到处不妨闲卜住,流年自可致期颐”。

画中表现的是一个群贤小聚的场面,群山环抱的溶洞外有一处平整开阔的空地,贤人们有的隔着桌案对坐闲谈,有的倒背双手欣赏着流泉飞瀑、一位晚到的贤者正扶杖过桥,小童子正专心致志地摇扇煎茶。整个的画面充满了一种宁静清幽、自在安详的韵味。山间林木参差,各种草木点缀其间,随着树木形态的不断变化,为作品增添了开阔深远的视觉效果,使起伏跌宕的画面更加深邃葱郁。

郑午昌的山水画受王蒙的影响很深,同时,他对吴历(渔山)很是推崇,他曾说:“写山水浑厚难,清厚更难。渔山笔笔见笔,而一种苍茫之色盎然纸上,可谓得清厚之趣矣。”这件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具有了这样一种“清厚”的意趣。作品选择的场景十分别致,画中景物安排也是别具匠心,石崖杂树以及人物的安排虽然有些散碎,但是,画中一条湍急的瀑布仿佛从天而降,几经周折最后汇入溶洞中的水潭,瀑布虽然时隐时现,但它贯穿着整幅作品,把零散的布局牢牢地聚拢在一起,为画面的和谐整肃起到重要作用。

在创作技法上,作品的皴染勾勒虽近似王蒙,但能够自出机杼,展现出自家面貌。用笔虽然细腻,但没有丝毫的娇柔与造作,而设色更是古朴雅致,沉稳明净。尤其是青与赭的对比使用,和谐自然,不温不火。不仅提神醒目,更使画面平添了一种新意。

郑午昌(1894~1952),原名郑昶,字午昌,号弱龛,别号双柳外史、丝鬓散人、墨鸳鸯楼主,斋名鹿胎仙馆,浙江省嵊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后于浙江艺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 任 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学、国画创作和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曾参加筹备上海美协和上海国画院,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作有《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中国壁画史》、《石涛画语录释疑》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