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阿尔佛雷德•艾森斯塔德

英文名:ALFRED EISENSTAEDT

世界著名的纪实摄影家,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1898年12月6日 - 1995年8月4日)著名美国摄影家、摄影记者。阿尔弗雷德·艾森士塔特出生于西普鲁士德斯超镇(现波兰切特夫)一个商人家里。1906年全家迁往柏林。1942年入美国籍。

14岁时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达折叠胶片机,并开始拍摄。

他早期采用印象派的绘画主义摄影手法,后来受到萨洛蒙和其他抓拍摄影家作品的影响,开始了直接的人物写实摄影。1929年成为职业摄影家,并因其刊登在《柏林画报》上的作品而名声大振。1935年移居美国,翌年起被《生活》杂志聘为专职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常常被人称为“新闻摄影之父”,事实上,他也是纪实摄影报道的少数先驱者之一。他曾采访希特勒的上台,拍摄了意大利入侵前夕的埃塞俄比亚的著名系列照片,他拍摄过许多名人,也拍摄了不少一般百姓肖像。他说过,“寻找和抓取最生动的一瞬间。”这句话刻画了其作品的特征,也是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座右铭。

简历

1916年被征入德军炮兵团,1918年因伤退伍。

1919年-1926年学习艺术摄影。

1927年,柏林世界画报刊登他拍摄的照片。

1928年,改行从事新闻摄影。他为了仿效德国新闻摄影之父艾里西·所罗门博士(Dr。 Erich Solomon),特地购买一台阿曼诺克斯(Ermanox)照相机。

1929年-1935年成为美联社的特约摄影记者,改用轻便的莱卡相机。

1935年-1975年任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长达四十年,拍摄大量新闻照片,包括90幅生活杂志封面照片。

1975年 76岁退休。

代表作品

1929年 《托马斯·曼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用阿曼诺克斯拍摄

1930年 《巴黎的妓女》,莱卡拍摄

1932年 《肖伯纳》,用阿曼诺克斯拍摄

1933年 《米兰歌剧院》,莱卡, 35毫米镜头。

1934年 《戈林阅兵》,莱卡, 35毫米镜头。

1935年 《法官》,莱卡, 90毫米镜头。

1947年 《威尼斯的船夫》,莱卡, 35毫米镜头。

1951年 《邱吉尔的V》,莱卡, 90毫米镜头。

1951年 《罗素》,莱卡, 135毫米镜头。

1963年 《巴黎铁塔》,莱卡M3 21毫米 f/4

1967年 《指挥家》,莱卡, 35毫米镜头

最为著名的作品--胜利之吻

1945年8月15日,二战对日胜利纪念日的时代广场给了艾森斯塔特一次机会,他拍下让他最为出名的照片。他解释道:“我看到一个船员在沿街奔跑,拥抱他见到的每个女孩,无论她是一位祖母,还是矮胖的、瘦小的或是年老的,这些都无没有分别。我拿着我的莱卡相机奔到了他的前面并越过我的肩膀往回望。突然,在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一个白色的身影被抓住了,于是我转过身,拍下了他亲吻护士的那个瞬间。” 艾森斯塔特对这张不朽的照片感到十分的满足和欣慰。他说:“人们告诉我即便以后我在天堂,他们仍会记住这张照片。”

艾森斯塔特于1954年在纽约国际摄影博物馆的George Eastman厅举行了首个个人影展。随后,他举办了很多影展,并也是诸多奖项的获得者,其中有他于1989年在白宫草坪举办的仪式上获得的由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勋章。

森斯塔特逝世于1995年,享年96岁。

艾森斯塔特的主要天赋在于他的谦卑和仁慈。他曾说过:“这60年里,我的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大多数时候我仍然使用现成光线,努力不拉着人到处跑。我必须既是摄影师又是外交家。人们常常不把我当回事,因为我携带着很少的器材并且动静很小。我1949年结婚的时候,我的妻子曾经问过我,你真正的相机在哪里呢。”我决不携带一大堆器材,我的座右铭始终是“尽量保持简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