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湘(1888——1938)
一、青云直上 据地初建速成系中华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族,四川大邑人,一级陆军上将。生于1888年7月1日。老家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祖父刘公敬,系前清武举。父亲刘文刚,字鉴堂,自幼习弓马,屡试未第,经营贩谷生意。家有水田四十余亩,另还与两户亲戚合营水碾一座。母亲乐氏,生有三子,刘湘居长。妻子刘周书是大邑县苏场的一个农村女子,生了三子(其中两个夭折)一女。
刘湘年幼时,就读乡间私塾。1904年,考入大邑县立高等小学堂。当时,清廷宣告废除科举,设立文武学堂,编练新军。不满十七岁的刘湘,背着父亲赴雅安应考,遂被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弁目队录取。次年4月,考入四川陆军讲习所。1908年初,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他对教官能绝对服从,对同学则虚心求教。
1909年夏,刘湘在速成学堂一毕业,即被分配到建成不久的新军三十三混成协(旅)六十五标作见习官。1910年春,经队官呈准,被保送到总督赵尔巽刚开办的四川陆军讲武堂深造。1911年,调任第十七镇六十八标一营前队排长。不久,被派往成都,参与镇压保路同志军的作战。
辛亥革命爆发后,第十七镇改为第一镇。刘湘任第二标张邦本支队的少校差官,随部进驻川北。1912 年,第一镇改编为川军第一师,张邦本支队奉令归还建制。但该支队的第二营管带杨森拒不接受命令。刘湘便与该营都练官孙中华、队官唐式遵、杨国桢等串通一气,甩开杨森,将第二营拖到资中。刘升为第二营营长。随即,将部队开驻泸州。当时,四川都督胡文澜,是袁世凯的爪牙。
1913年8月,国民党人、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等人响应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在重庆宣布独立,组成讨袁军总司令部,决定兵分三路,围攻泸州,首先消灭胡文澜掌握的周骏第一师。交战之前,熊克武特派速成同学傅常等前往策动,刘湘唯唯而已。战斗打响后,他与侯建国、刘盛恩奉命率领本营阻击讨袁军中路旅长兼第一队司令龙光所部。在这一带往复冲杀,保住了泸州。讨袁军失败后,刘湘因作战有功,被提升为第一师第三团团长,调驻重庆,埋头练兵。1915年8月,袁世凯任命陈宦督理四川军务,为削弱川军,将各师加以缩编。刘湘经周骏在陈宦面前力保,新任旅长熊祥生亦见其朴实无华,才得幸免撤换。是年冬,又被任命为铜梁、璧山、大足清乡分司令,奉陈宦之命大举搜查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复辟称帝扫清障碍。
这年12月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率部取道四川,讨伐袁世凯。刘湘在熊祥生指挥下,率领全团防守泸州。次年3月,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在纳溪宣布独立,称护国川军总司令,与蔡锷所率护国军会攻泸州。刘湘协助熊祥生将刘存厚留守泸州的部队全部扣押,获袁世凯奖赏三十万元。当护国军迫近小市和五峰顶时,他奉命率领本团为先锋,在北洋军的猛烈炮火掩护下,突过长江,反攻兰田坝,截断了护国军渡江的归路。经过战斗,护国军遭受挫败。陈宦和北洋军将领张敬尧即特电袁世凯,请对刘湘予以奖叙。3月13日,袁世凯发布命令说:“刘湘奋勇督战,连克要邑,肃清江岸,勤勇可嘉,着授陆军少将,并授以勋五位。”嗣后,又给刘湘授予三等嘉禾章。5月22日,陈宦宣告四川独立。熊祥生见大局转变,遂弃军潜回成都。刘湘因资历较深,为众所推,代理旅长。后经督理四川军务的周骏具报,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二十九旅旅长。这时,周骏受曹锟资助,出兵讨伐陈宦,令刘湘就地沿江布防,企图扼阻护国军援助陈宦。但他默察当时形势,深感自己难以抵挡护国军。待张敬尧师刚一撤退,即放弃泸州。7月20日,护国军攻克成都。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电邀周道刚(时在北京陆军部供职)回川任第一师师长,请委刘湘为该师第一旅旅长。1917年4月,刘湘先后两次领衔与川军各旅、团长联名通电,历数罗佩金(因积极推行唐继尧的“大云南主义”,引起川军不满)强滇弱川的九大罪状,要求北京政府主持公平,“速予解决,以弭川乱”。12月27日,他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
二、拥熊倒熊 图谋发展败下野1918年1月,四川靖国战争爆发。开始,刘湘随第一师师长徐孝刚站在刘存厚这一边,率部与滇黔靖国军大战在内江之田家场、一泗堆、白马庙一带,企图阻挡靖国联军西进。在一次攻击中,他败退下来,去见徐孝刚。其时,徐因前线失利正在大发雷霆,听说刘湘来了,厉声呵斥道:“难道刘旅长就杀不得吗?!”刘湘闻言回身就跑,当即带着手枪队,赶赴火线督队进攻,一鼓而下。2月,靖国军攻占成都。他见北京政府对四川已失控驭,又跟随徐孝刚等川军将领,立即倒向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发出响应“护法”通电。3月,被熊克武委为川军第一师师长。6月,熊克武在成都召开整军会议,将川军编为七个师。他改任第二师师长,管辖永川、荣昌、铜梁、大足、璧山、合川、武胜七县,设师部于合川。从此,刘湘有了固定的立足地盘,一面委派保定速成同学担任参谋、旅长等要职,开始建立速成系集团;一面举办军事传习队和军官传习所,加紧培训军中骨干,以期养精蓄锐。他对传习所的军官说,将来要一起“统一四川,问鼎中原”。
川滇黔靖国联军击败刘存厚后,四川局势的演变益见复杂紧张。唐继尧以联帅自居,视四川为附庸,同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合谋熊克武;督军熊克武大权在握,成为四川的最高统治者,隐以盟主自命,不为唐继尧所制,可是与省长杨庶堪之间的权利冲突一直无法协调。当时,刘湘拥有三旅之众,枪弹充足,军心亦固,可谓是能战之师,他认为这是自己图谋发展的大好时机,便约集速成同学胡春田、张斯可等密商向背问题。大家认为,滇黔军连年危害四川,军民同受其害。目前只有顺应人心,拥熊送客,自己亦可于中获利。但对倒熊的各军须善加以应付,以避免正面结怨为宜。
这年12月,四川省长杨庶堪趁赴重庆为父治丧之机,与各路民军司令石青阳、颜德基、卢师谛、黄复生等密商了一个倒熊计划。他们认为,刘湘身拥重兵,且与第四师师长刘成勋、第八师师长陈洪范都是大邑同乡,平日连成一气,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争取过来,才可稳操胜算。于是,杨庶堪亲赴合川,劝说刘湘予以赞助,并以川军总司令一职相许。刘湘深知杨庶堪是在川国民党人中资深望重,今以大事相期,重任相许,心中十分高兴。同时,他又忖度熊克武之所能得到四川军政大权,全仗外有滇黔军的援助,内有民军的支持,而今内外与熊为敌,其必败无疑。因此,一谈即合,欣然向杨表示赞同。但他一点不露声色,仍与熊信使往还,遇事请示一如往常,免其生疑。
在这期间,熊克武对刘湘这支力量也早已密切注意。为了探察刘湘在川局动荡中的态度,特派第一师师长但懋辛为点编刘湘部队的主任,先到重庆收集情况。后去合川,向刘湘介绍、分析了四川局势,力主川军各部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客军。并转达熊克武将拟推举刘湘统率各军之意。刘湘也当即表示始终拥戴熊克武,愿衷诚合作,共奠川局。随即根据但懋辛的密告,严查所部旅长廖谦与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勾结的情况,密报熊克武。1920年3月,又邀速成同学、滇军第二军参谋长杨森协助,举全力围攻廖谦,将其部完全接收,以巩固内部。
1920年川滇黔之战爆发,刘湘率部与滇黔军作战。此后受熊克武的扶植升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
三、蓄锐待时 东山再起操川局1923年出任吴佩孚所委之四川善后督办。1925年战败杨森,并收编其余部。
四、易帜附蒋 整军建政奠根基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川军各部接受广州国民政府改编,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1927年拥护蒋介石进行反共清党,5月支持杨森进攻武汉国民政府。1928 年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主任委员。1932年爆发与四川军阀刘文辉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即二刘之战,其实二刘本是叔侄。这场四川军阀的巅峰之战,规模极大,震惊全国,刘文辉战败退至西康,刘湘成为四川最强的实力派。
五、北守南拒 堵截红军入川境其后受蒋介石任命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率部于川北进攻红四方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抗日 。蒋委任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兼四川“剿匪”总司令。1935 年1月在贵州赤水县之土城、松坎及四川邛崃一带阻击长征红军,迫使朱毛红军无法北渡长江,只能转进贵州、云南渡金沙江,奔走于川康边境的荒僻之地,备尝苦难。1935 ~1937 年蒋刘争夺对四川的统治权,1937年8月,蒋介石令川军开赴华东抗日前线,刘湘被委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淞沪会战失败后,奉蒋命参加保卫南京。唐生智负责保卫南京,刘湘所部在南京外围的浙皖边界阻击日军。
六、峨嵋挥泪 内防外联暗抗蒋1938年初,与韩复榘密谋封闭入川通道,阻止蒋军入川,被军统侦知,事泄。
七、请缨抗倭 出师未捷身先死1月23日因胃溃疡复发,忧惧死于汉口。
1912年至1934年,历经22年大小400余战,四川军阀的混战终于有了大体的眉目,“面带三分憨相”的刘湘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川军打内战的恶名举国闻名,其人员素质、装备等,堪称中国最差劲的杂牌。但川军将士们还来不及在天府之国的土地上尽情享受,抗战就爆发了。此前的川军也曾参与对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作战,除了惨败、大败,没有更值得外传的战绩。但就是这样一支如此不堪的队伍,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实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刘湘即电呈蒋介石,同时通电全国,吁请全国总动员,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据杨续云先生回忆:会上各方主战主和犹豫不决,刘湘慷慨陈词近2小时:“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会后,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亲临刘湘寓所访问,赞誉他积极抗战的决心。
他回成都后,8月25日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川军各将领纷纷请缨抗战。
抗战全面爆发后,川军有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还强!
日本军队精良的武器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一时的。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他是刘湘的主要谋士)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刘湘率唐式遵、陈兰亭等将领湖北抗日,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死前他留有遗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1]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时,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了极隆重的国葬典礼。
八、重庆大学第一任校长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只因川局动荡,经费无着,导致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1929年夏,一批在成都大学任教的川东籍教授回到重庆,联合工商界著名人士朱叔痴、汪云松、温少鹤、李奎安等,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并向驻节重庆的国民革命军21军军长、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建议筹办重庆大学,得到刘湘赞同。8月4日,刘湘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正式成立重庆大学筹备会,发表《重庆大学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和《重庆大学筹备会宣言》,阐明创建重庆大学的动机、原因和目的。随后,筹委会就重庆大学开办的日期、经费、校址、招生及聘请教授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讨。9月,召开重庆大学第一次校务会议,讨论成立招生考试委员会,并决定了考试时间及准备开学的各项具体事宜,决定立即在菜园坝临时校址招收预科生文、理两班先行开课。1929年10月12日,重庆的第一所大学——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标志着重庆大学的正式成立。10月23日,重庆大学筹委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推选刘湘为重庆大学首任校长。1935年5月,省政府明定重庆大学为四川省立大学。
关于文字斋(现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修建经费,在那时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当时的中国可谓战火连连,民不聊生。餐桌上能吃上猪肉可算得上相当奢侈的了。刘湘就在猪身上打起了主意,他下令从今以后养猪户每杀一头猪必须上缴一个银元的猪头税,即所谓“割头税”。就是这笔来自猪的“割头税”使得文字斋得以修建。
历史上对他有褒有贬,说他为了争夺四川地区的统治权,与各路军阀混战,造成很多平民无辜被害,四川经济衰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重庆大学的创立,的确推动了重庆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九、川军内部分裂二刘相争
辛亥革命后,刘湘所在部队改为川军第一师,他也官升营长。刘湘为人剽悍,作战英勇,屡建战功,到1918年护法战争时,他已跃升为川军第一师师长,成为四川军队中的一员主要将领。1920年,四川军阀驱逐滇系军阀成功,四川实行自治。第二年,身为第二军军长兼前敌各军总司令的刘湘,被推选为川军总司令,并由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省长。至此,刘湘已由一名职业军人发展为四川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刘湘在四川宣布参加北伐,通电讨伐吴佩孚。不久,刘湘被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川康绥抚委员会主席。第二年又被任命为第二十一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文辉是刘湘的堂叔,但年龄却比刘湘小6岁。刘文辉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回到四川,当时刘湘已是少将旅长,刘文辉受到刘湘多方面的关照。刘在四川军队中一路官运亨通,仅3年时间就从上尉参谋升到川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成为四川军阀中的主要将领之一。
到1928年,刘湘与刘文辉崛起为四川两个最大的军阀集团,形成了“二刘”共宰四川的局面。接着,刘文辉接替刘湘,当了四川省政府主席。当时四川的局面是,刘湘为四川善后督办,主管四川的军事;刘文辉刚刚当上四川省政府主席,负责四川的政务。但实际上,“主军”的刘湘只能管自己的第二十一军,管不了刘文辉的二十四军。而“主政”的刘文辉,也管不了刘湘防区的政务。
刘湘的地盘在川东和鄂西一带,占有重庆等地和川东水陆交通要道。刘文辉的地盘在成都平原以及西康一带。有一次,刘文辉花200万巨款,从德国购回一批军械由长江运进四川,轮船经过万县时,被刘湘的师长王陵基扣下。刘文辉得知消息后,亲自前往重庆,与刘湘商量,希望发还这批军械,被刘湘拒绝。这样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几次。刘文辉一直耿耿于怀,企望早日赶走刘湘,占据川东运输线。而刘湘则对刘文辉所占据的成都平原一带的富庶之地垂涎欲滴,跃跃欲试,随时准备把刘文辉赶出成都平原,实现他做“四川王”的野心。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俗语“一山容不得二虎”。二刘同霸四川,虽然是亲叔侄,彼此之间互不服气,互不买账,争权夺利,最后闹得撕破脸皮,兵戎相见。刘湘当时的兵力合计10万余人,刘文辉兵力合计12万余人。
刘文辉虽然在军事上略胜一筹,但在政治上,刘文辉却处于劣势。因为在刘湘的后面,有一个强大的反刘文辉同盟。这些人,是一些当地的小军阀,他们的力量大不如刘文辉,但资格比刘文辉老,都以军界前辈自居,对刘文辉的崛起很不服气,一直想压压他的锐气。而刘湘平时与这些人以兄弟相称,对他们多有关照,他们也想趁这个机会巴结刘湘。此外,这些人也惟恐天下不乱,常常在刘湘面前说刘文辉的坏话,怂恿他把刘文辉赶出四川。
刘文辉,保定军校科班毕业,很有才华,特别会打仗,他在短短几年时间打败其他军阀,后来居上,与刘湘平起平坐,支撑川局,就充分说明了这点。但刘文辉毕竟年轻,在政治上远不如刘湘老辣。比如,刘湘很会争取国民政府对他的支持,在对蒋介石的态度上,要比刘文辉积极得多。他善于揣摩老蒋的心思,虽然与蒋矛盾重重,但他姿态很高,积极向蒋靠拢,表示绝对听从“中央”的指挥。蒋介石当然也心知肚明,不管刘是真是假,只要他有个靠拢“中央”的态度也不错,反正都是互相利用。所以,在大大小小场所,老蒋都表态支持刘湘。而刘文辉则不同,他多次在公开场所对蒋表示不满,年轻气盛,时常和蒋对着干,多次与当时的反蒋派结成反蒋同盟,与刘湘形成鲜明的对照,为蒋介石所恶。1932年6月,为了赶走刘文辉,刘湘制定了一个所谓“安川计划”,呈报蒋介石。这个计划中,刘湘明确提出夹击刘文辉,“从而解除其武装,占领其戍地,取掉其主席。”
刘文辉被刘湘击败后,偏安西康一隅,成都和川西平原富庶之地全归刘湘、邓锡侯两大军事集团所有。刘文辉实力大为削弱,对待阻击红军当然不会卖力,所以中央红军才能轻易渡过金沙江、大渡河。
十、刘湘墓和刘湘公馆今刘湘墓园位于成都武侯祠旁。
在刘湘家乡大邑县安仁镇有刘湘公馆,是一个四合院,占地10余亩,比他的亲戚刘文采的刘氏地主庄园要小得多。在四川重庆其他一些地方还有刘湘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