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克文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罗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称为具有巴罗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罗克文学的风格与此相仿,因而得名。

巴罗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代表是诗人贾姆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他的长诗《阿多尼斯》(1623)叙述爱神维纳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的爱情纠葛,其中编织了许多插曲,诗句华丽,形成一种“马里诺诗体”,各国诗人群起仿效。

西班牙巴罗克文学有两个代表。诗人贡戈拉·伊·阿尔戈特(1561—1627)的歌谣和十四行诗风格幽默、活泼。他的成就在长诗:叙事诗和寓言诗。《莱尔马公爵颂》(1609)描述国王宠臣的生平,穿插神话典故,用词怪僻。《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1613)叙述巨人波吕斐摩斯破坏水仙加拉特亚和牧人阿西斯的爱情,充满比喻、典故。《孤独》(1612—1613)写渔民与惊涛骇浪搏斗,比喻新奇,形象奇特,典故冷僻,词汇夸张,句式对偶,这种特点被称为“夸饰主义”,又称“贡戈拉主义”,它成为17世纪西班牙文学中巴罗克时期的代表倾向,影响深远。

佩特罗·卡尔德隆(1600—1681)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人生如梦》(1635)描写波兰王子塞希斯蒙多的不平凡经历。王子是人生的象征,他的反抗是对宿命论的否定,但作者又只能到宗教中寻找出路。剧本结构严谨,词藻精美,常用象征和隐喻来加强效果。卡尔德隆一生写过120部剧本和76部宗教短剧。德国作家汉斯·雅各布·克里斯托弗·格里美尔豪森(约1621—1676)的《痴儿西木传》(1669)虽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也有明显的巴罗克文学特征。主人公经历了战争苦难和冒险生活,有时玩世不恭,有时受骗上当,最后重过隐居生活。人物性格有发展,情节曲折,语言通俗、生动、幽默,善用双关语。

法国的巴罗克文学分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小说的代表是奥诺雷·德·于尔菲(1568—1625),他的小说《阿丝特蕾》(1607—1627)描写牧羊人塞拉东与情人牧羊女阿丝特蕾的爱情纠葛。小说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其中有无数的插曲和缠绵的对话,写成5大卷60册。诗歌方面的代表是阿格里帕·多比涅(1552—1630)和马莱布(1555—1628)。前者的《惨景集》(1616)描写宗教战争带来的浩劫,内容浩瀚,涉及人的处境、大自然、世界的奥秘等。风格雄浑有力,节奏鲜明,用韵大胆。后者的前期诗作《圣彼得的眼泪》(1587)堆积意象,爱用夸张、对比,大自然人格化,色彩浓烈,表意曲折。法国的巴罗克作家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表现要充分自由,热爱自然美景,重视古怪的、荒唐的、非同寻常的东西,喜欢玩弄文字游戏和俏皮话,精于隐喻和反衬。

总的说来,巴罗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