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坑园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处东经119°34′─119°50′,北纬 26°19′─26°31′,地处黄岐半岛西北面,距县城30公里。辖8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总人口21978人。总面积26.7平方公里,地势以山丘为主,平地较少,北部濒临罗源湾,其中耕地面积27262亩,海域面积10478亩,滩涂面积4252亩;全镇环抱着面积达1.2万多亩的连片池塘养殖基地——大官坂垦区的东区,是连江县水产养殖重镇。
【历史沿革】坑园镇形状如筛,故又取名“筛园”。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原一带群众就迁徙定居于此。清朝时属五贤乡 集政下里。民国时期坑园、颜岐、前屿、下屿属象厦公所管辖。解放初期坑园乡又称英雄乡。1958 年公社化建立坑园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1993年9月坑园分乡后,管辖红下、下园、坑园、象纬、颜岐、下屿、前屿、屿头8个行政村。
【自然环境】坑园镇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 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3℃,年降雨量为1350mm,无霜期 达350天。海水比重稳定,年渐变范围在1.015─1.022 之间,年平均水温为19.6℃,是海水养殖的理想场所,也是连江县渔业生产的主要乡镇之一。
【经济状况】全镇社会总产值6807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2448万元,工业产值12003万元,乡镇企业产值50802万元,财政收入271.3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404万元,粮食产量4460吨,水产品产量5508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050元。
以培育水产支柱产业为主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做好池塘、网箱、淡水、浅海养殖“四篇文章”。全镇已初步形成了池塘虾、蟹、贝综合养殖,高优鱼类网箱养殖和水产种苗繁育三大产业化生产基地,共有规格化池塘养殖1.2万多亩,发展网箱养殖近3万箱,兴办鱼、虾、贝、藻等各类育苗场20家,年繁育对虾苗4亿尾、大黄鱼苗700万尾。主要养殖的水产品有大黄鱼、美国红鱼、鲍鱼、真鲷、鲈鱼、石斑鱼、对虾、梭子蟹、溢蛏、花蛤、贻贝、牡蛎、海带等,年产各类水产品总量达5.5万吨,产值逾3亿元。扩大招商引资,多方筹集资金,投资1600多万元用于颜岐千亩围垦工程和下屿、前屿围海造地工程建设。
全镇现有水产加工、育苗、船舶制造等各类工业企业22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3家,合资企业3家),创产值上千万元企业2家。本年度新办连江县“三屿”水产业开发中心,金牌金税水产开发公司等13家企业,年新增产值2000多万元。此外,通过因特网创建一条畅通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通道,扩大水产品营销网络。目前该镇的大官坂综合养殖基地已被列入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市政区划】坑园镇管辖8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5018户,总人口21918人。设有行政、边防两个派出所、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地方税务所、邮电支局等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境内拥有5座水库,库容总量56.3 立方米,建有3.5万伏变电站,基本上可保证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需要。近年来,居民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交通、能源、文化科学、教育卫生、邮电通讯、商业服务、园林绿化等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日臻完善。
【交通通讯】坑园镇交通便捷,水路可通住全国沿海各地,连黄公路贯穿境内。全乡现有各种机动车辆100余部,每日过往客运车50余班。程控电话2000余门,直通世界各地。并建有传呼、移动电话通信基站。
【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坚持科教优先发展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新建下屿中学教师宿舍楼、坑园学区操场等,完善各项教育配套设施,全镇现有中学3所(其中职高一所),完小7所。顺利通过省“两基”工作复查。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着力提高水产养殖等一线生产者的科技素质。礼堂8座,卡拉OK歌舞厅3家,中心文化站1 家,文化室8个,老人活动室8个,闭路电视站1个,有线电视覆盖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