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源识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污染源识别简称源识别。对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判别、解析与评价。污染源的识别近十余年来应用较多,但均是在大气颗粒物方面。识别大气颗粒物来源的方法主要是根据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的性质, 如形状、粒度、密度、比表面、光学及电磁学性质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过光学的活电子显微技术来识别其来源;用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如无机元素或有机碳氢化合物,应用受体模型,通过各种计算技术与方法(如富集因子法、化学元素平衡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目标变换因子分析等多变量分析法与类型识别技术等),以获得某观测点(即受体)大气颗粒物贡献量的大小(贡献率或分担率)。目前应用受体模型进行污染源识别较多的方法有富集因子法、化学元素平衡法及因子分析法。如在华盛顿市设10个采样点,采集了130个大气颗粒物样品,以27种元素平衡法解析出7种污染源(土壤、煤、、油、机动车废弃物焚烧、汽车、水泥和海盐);在波士顿地区用90个颗粒物样品,根据18种元素用因子分析法判别出5种发生源及其贡献率(土壤、煤、海盐、油、机动车和废弃物焚烧);我国在天津、北京地区也用富集因子法,化学元素平衡法及因子分析法进行过污染源识别,其结果都是土壤和燃煤来源及贡献占首要地位。大气颗粒物成分的变化与来源、气象条件、迁移状况的等许多因素有关,比较复杂。现用的各种源识别方法都各有其优缺点,往往用单一的方法难以区别(如土壤尘和燃煤尘),最好用多种方法综合进行,互相对照补充,经多方面考查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