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传

作者:朱耀廷著
ISBN:10位[7010042950] 13位[978701004295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定价:¥37.00 元
内容提要本传记全面展现了成吉思汗这位有世界影响的伟大人物的风采。对其功过是非,尤其是褒贬不一的“西征”,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目录序言
第一章 时代特点与历史趋势——成吉思汗诞生前的蒙古草原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根源——几个古老的传说
[1]第二节 部落林立,参差不齐
第三节 各部之间的与金朝对蒙古的压迫
第二章 在苦难中成长
第一节 战乱中的降生的“一代天骄”
第二节 草原巴特儿在苦难中成长
第三节 从奋斗中崛起
第三章 统一蒙古的战争
第一节 乞颜部的可汗
第二节 新政权的挫折——十三翼之战
第三节 初战塔塔儿
第四节 压服主儿乞
第五节 阔亦田之战
第六节 泰赤乌部的覆灭
第七节 计平塔塔儿
第八节 从父子到仇敌
第九节 哈兰真沙陀之战
第十节 瓦解王罕联盟的攻心战
第十一节 饮浑水,袭金帐
第十二节 用兵乃蛮部,大战纳忽崖
第十三节 草原旧贵族的归宿
第四章 斡难河源的大汗——蒙古国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节 告天即们 共上尊号
第二节 千户、万户和诸王
第三节 福神般的层薛军
第四节 制造文字,颁布成文法
第五节 惩治通天巫
第六节 招降与北征
第七节 畏兀儿与哈剌鲁的降附
第八节 三征西夏
第五章 南下伐金
第六章 西征
第七章 回军来西夏
第八章 解读成吉思汗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部落林立,参差不齐
蒙古草原,即秦汉以来的漠北、漠南的辽阔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曾先后在这一地区兴起,或先后在这一地区建立过自己的统治,逐步开发了我国的北方,创造了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成了奴隶制或封建制政权。由于游牧经济的不稳定性,也由于各民族之间以及他们和中原王朝的斗争,这些政权往往成为不稳定的政权,像走马灯一样匆匆来去,各自演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历史场面。随着草原主人的更替,草原的名称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断变化。从公元前3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末,匈奴族首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个与战国七雄、秦汉王朝南北并立的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他们不仅征服了东胡、月氏、丁零等草原各部,将不同族源、不同发展水平、操着不同语言的各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而且对中原的汉族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才在北部边疆修筑了长城,秦始皇才派蒙恬率众修筑了万里长城,借以防止匈奴铁骑南下。匈奴族与中原政权的战争与和平成为当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登山之围,汉初和亲,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对匈奴的反击,李陵之降,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等如实记载了汉族与匈奴族的争战与和平交往。直到西汉昭、宣中兴时,匈奴才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人塞附汉,北匈奴屡受挫伤。到东汉前期北匈奴才被彻底击败,被迫西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等族先后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人,鲜卑人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等北朝政权甚至主宰了大半个中国。
成吉思汗传[符拉基米尔佐夫]
《成吉思汗》是苏联作者符拉基米尔佐夫(B.j.Vladimirtsov)的作品,他是苏联的一位东方学家,尤其是一位世界最高权威的蒙古学家。他写成这部《成吉思汗传》,是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四五年间,他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既不是深奥得除自己外连任何人都看不懂的“古董”作品,也不是庸俗化的低级读物,却是一部既专门而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
图书信息

书名:成吉思汗传
作者:冯承钧著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8-1
字数:120000
版次:1
页数:132
印刷时间:2009-8-1
开本:16开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802235199
包装:平装
定价:¥22.80
目录绪言
第一章 当时之诸部族
第二章 成吉思汗先世之传说
第三章 依附王罕时代之帖木真
第四章 平克烈乃蛮诸部
第五章 降西北诸部及取西辽
第六章 侵略金国
第七章 西征前之花剌子模
第八章 西征之役上
第九章 西征之役中
第十章 西征之役下
第十一章 西夏之亡及成吉思汗之死
附录 蒙古历史大事记
书摘
第一章 当时之诸部族
成吉思汗本人的部族是孛儿只斤(Borjigin)。同孛儿只斤血统关系较亲密的蒙古部族,统称尼伦(Nirun);其余的蒙古部族统称都儿鲁斤(Durlugin)。蒙古部族以外的部族,可大别为东胡(Tongus)种的部族,同突厥(Turk)种的部族。这些部族我们虽然将他们大别为蒙古、东胡、突厥三种,其实并不是严格的区别;因为在历史里面言人种,就无纯粹的人种,多少皆有血统之混合,充其量不过在语言风习方面区别去。就是这类的区别,现在还在研究中,尚无确定的根据,我们沿袭旧称,仍旧采用这三个名称,无非为叙述之便利而已。所以在本书中所言的部族,切莫作人种中的民族解释。当时的部族几尽是些游牧部落;因为“牧”“猎”“战”等事的变迁,分合不常,甲部落中常有乙丙丁等部落的人。在一最短期间,固然知道某部落中的某人是某氏,质言之,或是本部落的人,或是从别部落来降的,被俘的,被拾得的,被交换的,过了一定时间,因通婚的关系,便皆变作本部的人了。案照蒙古人的传说,固然说每部落的祖宗是某人。这也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