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 wàng
部首: 月 部首笔画: 4 总笔画: 11
望
full moon; hope; look over; reputation; visit;
望
(1)
朢
wàng
(2)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解说:
望从亡从月从壬。原字朢,从臣从月从壬,臣是眼睛,壬从土从人,即人在土上远望月亮。後改为从亡从月从壬,突出悲凉的伤感,壬也是出任朝廷之意,故《说文》描述为出亡在外,望其还也,盼望之意,亡亦是声符。壬是常用部件,多与「任用,朝廷」之类有关,参阅「壬」字。
(3)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4)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著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瞭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5)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6)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7)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8)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9)
向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10)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1)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实。──清·林觉民《与妻书》
(12)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3)
通「方」。比较 [compare]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4)
怨恨,责怪 [grudge]
绛侯望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後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5)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6)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陨。──宋·沈括《梦溪笔谈》
(17)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望
wàng
(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後(望日之後;向後);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bound]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looks]
季通弟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望
wàng
(1)
[口]︰向,对著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望板
wàngbǎn
[roof boarding] 平铺在屋顶椽子上面的木板或薄砖
望尘不及
wàngchén-bùjí
[fall far behind;be too inferior to bear comparison] 仰望後尘,追赶不上。比喻进步之速,不能与之相比。亦作「望尘莫及」
望穿秋水
wàngchuān-qiūshuǐ
[look forward with impatient expectancy] 指盼望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望断
wàngduàn
[look as far as the eye can reach] 遥望直至看不见
望断南飞雁
望而却步
wàng érquèbù
[shrink back at the sight of (sth.dangerous or difficult);flinch] 观看了一下就停步不前了。比喻在艰难险阻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勇往直前
望而生畏
wàng érshēngwèi
[be terrified (awed) at the sight] 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
望风
wàngfēng
(1)
[be on the lookout (while conducting secret activities);keep watch]︰为进行秘密活动的人守望、观察动静
(2)
[at the sight of sb.]︰瞻望并想见其风采
天下莫不望风而靡。──《汉书·杜钦传》
望风扑影
wàngfēng-pūyǐng
[chase the wind and clutch at shadows─make groundless accusations;be taken in by rumours;on a false wrong scent] 知道的并不确实,而据以作无把握、无定向的寻求。同「捕风捉影」
望风而遁
wàngfēng érdùn
(1)
[flee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flee pell-mell at the mere signt] 听到风声或看到踪迹,马上逃遁
这日离樊城不上十里,日早落了。对面忽来一游骑,车夫望风而遁。──《花月痕》
(2)
亦作「望风而逃」
望风而溃
wàngfēng érkuì
[flee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 刚看到敌方的影子就溃不成军。形容军旅不堪一击
西川自唐刘辟构逆後,久无干戈,人不习战。每岁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蛮旗才举,望风而溃。──宋·孙光宪《北梦琐言》
望风而靡
wàngfēng érmǐ
(1)
[scatter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
(2)
刚见面就恭敬从命。形容对方威严之至
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汉书》
(3)
刚看到来人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形容对方令人可敬
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
(4)
刚见人影,即行逃溃。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
将士望风而靡,三四十万军马,不剩得一二千。──明·邵璨《香囊记》
(5)
参见「望风披靡」
望风而逃
wàngfēng értáo
[flee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flee pell-mell at the mere sight] 看见对方气势很盛就不战而逃
望风披靡
wàngfēng-pīmǐ
[flee pell-mell at the mere sight of the oncoming force;flee helter-skelter at the mere sight] 比喻在强大势力面前纷纷倒下,也比喻军无斗志,看到敌人气势强盛不战而溃
望楼
wànglóu
(1)
[belvedere]︰观望景色用的建筑物,如屋顶小阁或凉亭
(2)
[watchtower;lookout tower]︰供远望敌方用的楼
望梅止渴
wàngméi-zhǐkě
[quench one's thirst by thinking of plums;barmacides feast] 比喻虚望而不能实得
官人今日眼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水浒传》
望门投止
wàngmén-tóuzhǐ
[put up for the night at a door] 望见门庭就上前打问住宿。形容旅途疲劳渴求休息或急於摆脱困境的心情
望日
wàngrì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望日前後。──清·林觉民《与妻书》
七月望日。──清·袁枚《祭妹文》
望头
wàngtou
[good prospects][方]︰希望;盼头
丰收有望头
望外
wàngwài
[beyond expectation] 意料之外的
望外遭齿舌。──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望文生义
wàngwén-shēngyì
[take the words too literally;interpret without real understanding] 指没弄懂字句真正含义,只从字面上做想当然的解说
望闻问切
wàng-wén-wèn-qiè
[watch ,hear, ask and touch─a diagnosis method] 指望色、闻声、问状、切脉,是中医四诊要诀
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古今医统》
望乡台
wàngxiāngtái
(1)
[a high place for looking at one's hometown]︰旧指可眺望家乡的高地或人工修筑的高台
(2)
[a high place for looking at one's hometown in the nether world]︰迷信的人所说阴间的一座台,新死的人的灵魂在上面能看见阳间家中情况
望眼欲穿
wàngyǎn-yùchuān
[gaze anxiously till one's eyes are overstrained;bore one's eyes through by gazing anxiously;eagerly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a dear one] 形容期盼亲人归来的迫切心情
昨日折到後,又未接信。澄弟近写信,极勤且详,而京中犹有望眼欲穿之时。──《曾文正公》
望洋
wàngyáng
[unseeing;do not know what to do] 视觉模糊;迷茫;茫然
望洋兴叹
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
望洋兴叹
wàngyáng-xīngtàn
[lament one's littleness before the vast ocean -bemoan one's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望远镜
wàngyuǎnjìng
[telescope] 一种观察远处物体通常呈筒状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
望月
wàngyuè
[full moon] 望日的月相;满月
望诊
wàngzhěn
[inspection;observation] 四诊之一。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以及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它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
望子成龙
wàngzǐ-chénglóng
[expect one's son to be talent;hope one's son will turn out a dragon] 盼望儿子成长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
望子
wàngzi
[shop sign] 某些店铺门前挂的标明经营行业的标志
望族
wàngzú
[distinguished family;well-established family;prominent family] 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
王谢二氏,最为望族。──秦观《王俭论》
名门望族
望
wàng ㄨㄤˋ
(1)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後)。~风捕影。
(2)
拜访:看~。拜~。探~。
(3)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4)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5)
向,朝著:~东走。
(6)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後:~日。
(7)
埋怨,责备:怨~。
(8)
姓。
郑码:SHQC,U:671B,GBK:CDFB
笔画数:11,部首:月,笔顺编号:41535111121
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去观察病人的全身、局部以及排出物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著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外部的观察,可以瞭解体内脏腑的功能改变。如《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也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於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望诊的内容包括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颈、五官九窍、四肢、皮肤等)、小儿指纹、舌诊及分泌物、排泄物等内容。
望诊应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诊视病人应敏捷,所谓一望得之,以免使病人厌烦。但应注意有步骤有重点细心观察,才能准确无误。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1、神的产生及望神的意义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神志、精神思维活动。神来源於先天之精气,且得後天水谷精微之滋养,二者充养於形体,表现於外者即谓神。如《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在《灵枢·平人绝谷》又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精、神、形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
诊神可以瞭解人体正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後,若精充、气足、神旺,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反映,即使有病,多属轻证,预後较好;若精亏、气虚、神耗,则说明人体脏腑功能衰退,有病多重,预後较差。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神的表现要点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反映,全身皆有表现,望诊时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目光、精神意识、面色、形态等方面内容。
3、望神的内容
望神可知正气存亡,脏腑功能盛衰,病情轻重及预後良恶。一般分为得神、失神、假神、少神、精神异常等,以判断病情。
(1)得神 又称有神。表示正气尚足,脏腑功能未衰,即使有病亦较轻,预後良好。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充沛,形体壮实,肌肉丰满,面色明润含蓄,目光明亮,神彩内含,言语清晰,呼吸平顺。
(2)失神 又称无神。表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败,病情较重,预後较差。表现为神志昏迷,形体羸弱,表情淡漠,大肉瘦削,面色晦暗无华,目光呆滞,言语失伦,呼吸喘促或微弱。
(3)假神 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表现为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思食索食,言语不休,欲见亲人。这是脏腑精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的表现,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是临终前的预兆。
(4)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多由正气不足所致,常见於虚证及轻病患者。表现为精神倦怠、呆滞,健忘,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等。
此外,望神还包括各种精神异常的表现,例如癫、狂、痫病,可有神情呆滞、哭笑无常,应答错乱等癫病表现;也可有叫骂不避亲疏,行动狂乱等狂病表现;或昏倒抽搐,口吐涎沫,醒後如常的痫病等。
(二)望面色
望色即色诊,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望肤色、目睛、爪甲等。望色包括色、泽两个方面,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称为五色诊,泽指皮肤光泽,即明度的改变。
1、望面色的原理及意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於面而走空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故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望面部色泽则可知气血盛衰与病情变化。《望诊遵经》说:「色以润泽为本……光明润泽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合而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离,分而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混。」
若色泽正常,说明其脏腑气血未伤,为正常人的表现,或虽有病其病易治,预後较好。若色泽失常,说明其脏腑气血已伤,表示有病,且其病较重,预後较差。
2、脏腑在面部的相关部位
脏腑在面部各有其特定的相关部位,诊察面部可将色泽变化与面部位结合起来,以瞭解病变的部位与病情的顺逆。
《灵枢·五色》把整个面部的分为:鼻(明堂)、眉间(阙)、额(庭)、颊侧(藩)、耳门(蔽)。
对应於五脏的相关位置是:庭—面首、阙上—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下极、山根)—心、下极之下(年寿)—肝、肝部左右—胆、明堂—鼻、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顴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见图3-1)。
3、常色
常色即正常的面色与肤色。人类因种族不同而面色肤色各有差异,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
主色是指人的面色肤色一生不变者,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说明因个体不同,各人色泽可略有差异。
客色是指受气候、环境、工种、情绪、运动等各种原因影响,而致面色、肤色有短暂性的改变,称为客色。
4、病色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的变化。病色的变化可反映气血的盛衰及病邪的性质,还可以说明病情轻重与预後的善恶。病色的主要特点是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
(1)五色善恶 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於面,称为「气至」,有病多预後良好;凡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说明脏腑衰败,胃气已竭,不能荣润,称为「气不至」。 《素问·五藏生成论》对五色善恶描述如下:
善色: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青如草兹、赤如杯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2)五色主病
①青色 主寒证,诸痛病,血瘀证,惊风病。
青属肝属木。青为血液瘀阻、气行不畅之色。常表现於面部、口唇、爪甲、皮肤等。其色常为青灰色或青紫色。青属肝,肝主筋,肝风动则惊风抽搐。
寒性凝滞、收引,寒凝则经脉拘急、血行不畅,则见面色青黑或青紫。
痛则不通,经脉瘀阻,气血不行,故见面青。如鼻头色青者,腹中痛。腹痛时作时止,时吐清水,且面色乍青乍赤乍白,多是虫积。
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常见口唇青紫,面色青灰。
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时,常於眉间、鼻梁、口唇四周呈青灰色。
②赤色 主热证。
赤属心属火。赤色是火热较盛,脉道充盈之色。常表现於脸面部和口唇。
赤色主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证乃因热邪亢盛而致,表现为满面通红。虚热因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常见两顴潮红。
戴阳证,其面色嫩红带白、游移不定,或面红如妆,可见於久病重病患者,乃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於上的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
③黄色 主湿证、虚证、黄疸病。
黄色属脾属土。黄色为脾虚湿蕴之候。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故面色发黄。
面色淡黄,枯槁无光者称为「萎黄」,常见於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者。
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多是脾虚湿邪内阻所致。
若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其中黄色鲜明如橘子者属「阳黄」,为湿热郁蒸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内阻。
小儿面色青黄或乍黄乍白,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腹胀大青筋显露,是小儿疳病。
④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白属肺属金。白色为气血不荣,脉络空虚之色。一般表现为颜面、口唇、舌和皮肤苍白或呈淡白、 白色。有时也可见爪甲、目眥血络均淡白无华。
面色 白虚浮,或苍白者为阳气虚,淡白为气虚。
脱血夺气者其色苍白无华,如《灵枢·决气》说:「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
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漓者为阳气暴脱。里寒证剧烈腹痛亦可见面色苍白。
⑤黑色 主寒证,肾虚,血瘀证,诸痛病,水饮病。
黑色属肾属水。黑为阴寒水盛之色。
肾阳亏虚,阴寒内盛,经脉拘急,血行不畅则见面色黧黑。肾阴亏虚,虚火灼津,则面黑而乾焦。
若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为阳虚寒盛,水湿不化所致。
5、望色十法
《灵枢·五色》说:「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病色出现於面,除颜色上有鉴别之外,还有浮沉、泽夭等变化,均应辨识。《望诊遵经》提出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
浮沉 色泽显露於皮肤的叫浮,隐约藏於皮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里。浮表示病在表、在腑,沉表示病在里、在脏。初浮後沉的,病由表入里;初沉後浮的,病自里出表。
清浊 清是色泽清晰,浊是色泽暗浊。清浊可分阴阳。色清病在阳,色浊病在阴。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微甚 微是色泽浅淡,甚是色泽深浓。微甚可分虚实。微表示正气虚、甚表示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後实;由甚而微,则先实而後虚。
散抟 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散抟可分新病久病。色散多为新病、轻病,或病将解。色抟多为久病、重病。先抟後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後抟的病转重。
泽夭 泽是气色滋润,夭是气色枯槁。泽夭可分成败。色泽主生,色夭主死。色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生机,从泽转夭为血气益衰,病趋危重。
(三)望形态
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与姿态来进行诊断的方法。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外以皮毛、肌肉、血脉、筋、骨合於五脏,故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态,可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阴阳消长的情况。
1、望形体
(1)形体的强弱 强是指身体强壮,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丰满,皮肤润泽等,主脏腑坚实,气血旺盛。若患病多见实证,预後较好;弱是指瘦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乾枯,主内脏脆弱,气血亏虚。若患病多见虚证,预後较差。
(2)体胖与体瘦 胖指肥胖,并非强壮,瘦指瘦削。若胖而能食,肌肉结实,或瘦而能食,神旺有力者,多属正常。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神疲少气,面色苍白者,为形盛气虚,每易聚湿生痰,易患中风、暴厥等病;形瘦顴红,皮肤乾焦者多属阴虚火旺,易患痨嗽等病;形瘦食少,为脾胃虚弱。
(3)局部畸型 是指病人躯体或四肢出现的异常形状变化。如鸡胸、龟背、箩圈腿等,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後天脾胃虚弱所致。若胸廓呈桶状,前後径明显增宽者为「桶状胸」,多属伏饮积痰,阻塞肺道,或肺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若胸廓扁平,前後径明显狭窄者为「扁平胸」,多属肺肾阴虚或气阴亏虚。单腹胀大,腹壁青筋外露,四肢消瘦者为「臌胀」,多由肝郁或脾虚以致水停血瘀所致。腹部凹陷,肌肤甲错,形体消瘦者为脏腑精气衰竭之恶候。
2、望动态
动态,即动静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体位姿势和动态,以测知内在病变。
(1)动静 阳主动、阴主静。病者卧时面向外、身轻自能转侧,喜仰卧伸足,揭衣弃被,不欲近火。或有坐卧不适,烦躁不安,多属阳证、热证、实证;病者卧时面向内,蜷缩成团,身重不欲转侧,喜加衣被,欲向火取暖。或有喜卧少坐立,坐立则昏眩。多属阴证、寒证、虚证。《望诊遵经》提出诊体态八法:即:动静、强弱、俯仰、屈伸。动、强、仰、伸属阳、热、实证;静、弱、俯、屈属阴、寒、虚证。
(2)异常姿态
咳喘 呼吸气粗,咳喘难於平卧,坐而仰首喘咳,是肺有痰热、肺气上逆之实证。如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动则喘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身肿、心悸气短,咳喘痰鸣、面色 白,是肾虚水泛,水凌心肺。
抽搐 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伴唇抖眼颤、面颊牵动,见於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证。若小儿四肢抽搐,眉间唇周青灰,时发惊叫,是惊风病。若新生儿或有外伤者,四肢抽搐,口噤,角弓反张,应注意破伤风。
震颤 手足颤震或头摇,甚或手抖不能持物,足不能行走,头摇动不止。多由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或肝阳偏亢,阳盛化风,亦有气虚夹痰浊而致者。
拘急 肢体牵引不适或有紧张感,碍於屈伸。多因六淫外邪伤及筋脉,或血虚不能养肝所致。
偏瘫 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一侧瘫痪或手足麻木不仁、口眼歪斜,为中风病。
痿痹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为痹病。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属痿病。
胸腹痛 屈腰蜷缩,辗转呻吟,愁眉苦脸,多为胸腹诸痛病。
谵妄 两手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眼直视或上视,为病情危重。
(3)脏腑衰败动态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垂,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说明从人体形态的变化,可以推察脏腑的病变,就是说五脏虚损,体态上必有相应的病态表现。
二、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指通过对体表局部情况的诊察,以瞭解病情的方法,包括望头面、五官九窍、皮肤、肢体、小儿指纹与排出物等。
(一)望头面颈项
1、望头
头为诸阳之会,精神之府,内藏脑髓,为肾所主。望头可知正邪虚实,肾气盛衰。
(l)头形 小儿头形与发育不相应,过大过小均为病态。小儿头尖小,前囟早闭,智能不全,是肾精不足;小儿头大如斗,前囟不闭,是肾阳虚衰。
(2)囟门 分前囟与後囟,前囟约在出生後12~18个月闭合,後囟约在2~4个月闭合。小儿前囟下陷,为正虚(气血虚)。多见於剧烈吐泻、津液耗伤、气血不足。前囟高突,为邪盛(实热证),可见於温热邪盛,火热上攻。囟门迟闭,骨缝不合,称为解颅,多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
(3)头摇 头摇不能自主,或头仰颈强,多为肝风内动证,或为老年气血虚衰所致。
(4)头发 发为血之荣,肾其华在发。望发可知气血盈亏、肾气盛衰。
望发应注意色泽、分布及有无脱落。中国人的头发正常是黑色柔软而有光泽,分布均匀。个别发育正常,无其他病象之青少年可偶有白发,不宜作为病态。
头发茂密,分布均匀,色黑润泽,是肾气充盛之常态。若头发稀疏枯黄,部分甚至全部脱落,是肾气亏虚或血虚。常见於久病或大病之後,或产後及某些营养不良者。如头发不规则片状脱落,称为斑秃,常因血虚,或可兼有血瘀。
白发多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以上荣头发所致。小儿发结如穗,乾枯不荣,多为疳病。
2、望面
(1)面肿 面部浮肿,常见於水肿病者。有阳水、阴水之分,阳水起病较速、头面上肢先肿,腰以上肿甚;阴水起病较慢,下肢先肿,腰以下肿甚。若头面红肿热痛、或麻或痒,是风邪热毒上攻而致。
(2)腮肿 腮部突然肿起,发热,咽喉肿痛,或喉不痛但腮肿或兼耳聋,此为「痄腮」,为温毒所致。
(3)口眼歪斜 口眼歪斜或一侧面颊麻木不仁,或兼见半身不遂,是中风病。
3、颈项
(1)瘿瘤 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嚥上下移动者,为瘿瘤。多属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2)瘰癧 颈侧或颌下,肿起结核,纍纍如串珠,历历可数者,称为瘰癧。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炼液成痰,或感受风火时毒,结於颈项所致。
(3)项强与项软 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多由温病火邪上攻所致;头项软弱无力,为正气虚,多属肾虚或气血亏虚所致。
(4)颈脉动 颈侧人迎脉处搏动明显者,多见於水肿病,如《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若平卧时颈脉怒张,常见於心阳虚衰,水气凌心者。
(二)望五官九窍
1、望目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於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且肝开窍於目,因此望目可测知脏腑变化。
(1)目与脏腑相关部位
《灵枢·大惑论》说:「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後世医家据此归纳为「五轮学说」:目眥(内、外眥)的血络属心,称「血轮」,因心主血,血之精为络;白睛属肺,叫「气轮」,因肺主气,窠气之精为白眼;黑睛属肝,叫「风轮」,因肝主筋,筋之精为黑眼;瞳仁属肾,叫「水轮」,因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眼胞属脾,叫「肉轮」,因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以此来诊察相关脏腑的病变。
(2)望眼神
望眼神是判断得神失神的要点。目光明亮,视物清楚正确,转动灵活,为有神。白睛暗浊,黑睛晦滞,目光呆钝,视物模糊,转动不灵,或两眼上视、直视,为无神。
(3)色泽
赤色主热。目眥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全目肿赤为肝火、肝经风热,眼胞红肿湿烂是脾胃湿热、肝胆湿热。黄色主湿,白睛色黄为湿热或寒湿。青色主风,白睛青蓝是肝风或虫积、疳病。白色主虚,目眥血络色淡白为气血虚。黑色主水,目眶黑为脾肾虚、水湿为患。
(4)形态
目胀痛而眵泪多者,为肝经郁热。目窠浮肿、眼皮光亮见於水肿病。如眼胞红肿湿烂属脾热。眼睑下垂多因脾虚。睡时露睛为脾胃虚弱,多见於小儿疳病。
眼睛突出、伴喘息的多是肺胀病,伴颈前肿物者为瘿瘤。目窠内陷,两眼深陷者为气血虚衰或津液耗伤。
横目斜视、口眼牵动,或目瞪直视、目睛上视,多为肝风内动或痉病。瞳仁散大、视物不清,多是肾精不足、肾水枯竭之凶兆。
眼睑起核如麦粒,肿处发红,微痒痛,称针眼。眼睑漫肿而痛、红肿较甚者,为眼丹。二者皆因风热或脾胃蕴热上攻於目所致。
赤脉胬肉,从眥角横布白睛,渐侵黑睛,称为胬肉攀睛。多因风热或湿热壅盛、脉络瘀滞而成。
斑翳生於黑睛,视物障碍,多因热毒、湿热、痰火所致。也有因眼外伤而发生者,偶有因先天肝肾不足、後天喂养不良,疳病上眼而成。
2、望耳
肾开窍於耳,少阳经脉布於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变循行於耳後,故耳为宗脉之所聚。
(1)色泽 耳轮肉厚而色红润表示先天肾精充足,耳轮肉薄而乾枯表示先天肾精不足,耳轮枯槁焦黑为肾水亏耗,耳轮色淡白属寒,耳轮色青黑属痛。
(2)形态 耳肿痛为邪气实,多因风热外袭或肝胆火热。耳中肿疼、耳聋或耳流脓液是少阳火热或肝胆湿热。小儿麻疹病初起常见耳根冷,耳後有红络。耳轮甲错为久病血瘀所致。
3、望鼻
鼻为肺窍,肺气通於鼻,胃经之所过。《灵枢·五色篇》说:「五色决於明堂,明堂者,鼻也。」
(l)色泽 鼻头色青为虚寒或腹中痛,色黄为里有湿热,色白是气虚或亡血,色赤为脾肺二经有热,生点状粉刺为酒渣鼻,色黑为有水气。
(2)形态 鼻肿是邪气盛;陷下是正气虚。鼻塞多嚏、流涕,常因感受外邪。久流浊涕,色黄稠粘,不闻香臭者是鼻渊病。鼻翼煽动,病急者为热痰壅肺、病久且喘促汗出者为肺绝之兆。
鼻梁溃陷见於梅毒病。鼻柱崩坏,眉毛脱落,多见於麻风病。
4、望口与唇
口为脾之窍,唇为脾之华。
(1)色泽 正常唇色红而明润。口唇红紫者为热,唇赤而干为热极伤津,唇青黑者为寒痛,唇淡白为脾虚血少,唇白而肿者为脾绝。口唇樱桃红者,多见於煤气中毒。小儿环口发青为惊风先兆。
(2)形态 口、舌、唇糜烂者为脾胃积热;口眼歪斜而唇动者为中风;口噤不语为痉病;撮口唇青、抽搐见於新生儿脐风或破伤风病;婴幼儿口腔内有点状或片状发白如雪花者是鹅口疮,多为湿热秽浊之气上蒸於口所致。
若病者环口黧黑、口张如鱼嘴,气出不返,是脾绝之危候。唇肿齿焦黑者,为脾肾绝。人中满而唇翻为脾阳绝;人中短缩为脾阴绝。
5、望齿与龈
齿为骨之馀,龈为胃之络,故观察齿与龈的润燥荣枯,可知肾阴胃津情况。
望齿 正常牙齿润泽光洁,说明肾阴胃津充盈,若干燥不泽,为阴液已伤。牙齿黄垢是胃浊熏蒸,牙乾焦有垢是胃肾俱热,乾焦无垢是胃肾阴竭。牙齿光燥如石是胃热炽盛,齿如枯骨是肾阴涸竭。齿衄兼痛者是胃火,不兼痛者是肾火。咬牙囓齿者为肝风内动、惊厥之征。小儿夜间睡眠中咬牙多因胃有积滞或虫积。
望龈 正常齿龈色红而明润,若色淡白为血虚,色深红或紫为热。牙龈肿痛是胃火上炎,牙龈腐烂、牙齿脱落为牙疳。
6、望咽喉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又肾之经脉络咽喉,故望咽喉可知肺胃与肾之病变。
咽部红赤肿痛或兼见黄白脓点为肺胃热盛。若咽部嫩红,痛不甚剧,是肾阴虚,虚火上炎。若咽两侧乳蛾红肿疼痛是风热痰火。
咽喉部有灰白点膜,迅速扩大,不易脱落,若剥落则出血,旋则复生,应考虑白喉病。
7、望前後二阴
(1)望前阴 前阴即阴器,今称外生殖器,是宗筋所聚。
男子阴囊属肾,为肝经所络。阴囊紧实是气胜形足,阴囊松弛下坠是气虚体弱。阴囊肿大而透明者为「水疝」。肿大而不透明的,时大时小,多是小肠下坠阴囊之「狐疝病」。阴囊肿痛,破溃流黄水而粘者是湿热下注。阴囊、阴茎缩入腹者称为「阴缩」,多属寒凝经络,或外感热病,热入厥阴,致津液大伤,宗筋失养者。阴茎萎软松弛不举者,病属「阳痿」,亦称「阴萎」,多因房劳过度、命门火衰所致,也有因肝郁气结,思虑恐惧伤心脾,肝经湿热者。阴茎坚挺历久不倒者,病称「阳强」,为肾阴虚、虚火妄动而致。
妇女阴户中有物突出如梨状,名阴挺,多因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产後过早用力而致。阴户松弛,性欲低下,多由肝肾亏虚所致。
(2)望後阴 後阴即肛门。以脱肛和痔瘻为常见。直肠脱出肛门外,称为「脱肛」,轻者於大便时脱出,便後可以缩回,重者脱出後不易缩回。多属中气下陷。常见於久泻久痢或妇人产後、小儿、老人及体弱者。
肛门内外生有小肉突出,称为「痔疮」,其中生在肛门之外者为外痔,在肛门内者为内痔,内、外痔可单独存在或并见。肛门周围疮疡溃烂,日久不愈,形成瘻管,或长或短,或通入直肠者,叫「肛瘻」。痔瘻多由肠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成。
(三)望小儿食指络脉
小儿食指络脉,即指纹,是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的浅表脉络变化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食指内侧的络脉,由手太阴肺经分支而来。适用於三岁以下小儿。正常的小儿食指络脉色泽红黄相兼,隐隐於风关之内。
1、诊察手法 医者用左手握住小儿手腕,再以右手拇指轻推其食指内侧络脉,一般由指端向掌侧(即由命关向气关、风关)连推数次,边推边诊察。
2、三关 食指由掌侧向指端推算,首节为风关,次节为气关,末节为命关(见图3-2)。
3、形色主病
(l)三关测轻重 络脉显於风关之内,表示病轻,延伸至气关表示病较重,若延伸至命关则病更重。络脉直达指尖者称「透关射甲」,是重病危候之征。
(2)浮沉分表里 络脉浮露易见者,为病轻,属表证。络脉深沉不显者,病较深,主里证。
(3)纹色辨寒热 纹色鲜红主外感表证,色紫红为里热证。色青主惊风、诸痛病或伤食。色紫黑为血络闭郁。色淡白主脾虚、疳病。
(4)淡滞定虚实 络脉色浅淡,形细为正虚。色浓沉滞为实证,多因肠胃积滞。
(四)望肢体
l、望手足 手足皮肤浮肿,按之凹陷者为水肿病。四肢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疼痛为痹病。独膝肿大为鹤膝风。手足痿软无力,行走不便,多是痿病。半身麻木不仁,一侧肢体活动不灵者为偏瘫,见於中风病。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的是痉病、惊风。手足部分皮肉紫暗、冷痛,甚至指趾坏死脱落者为脱疽病。
2、望掌腕 掌腕苍白无华是血虚。手掌鱼际潮红是朱砂掌,多为肝气郁结或血瘀而致。
3、望爪甲 爪甲为筋之馀。正常的爪甲色红润,厚薄适中。若爪甲色淡白是虚证。色鲜红、深红属热。爪甲发黄是黄疸病。指(趾)甲青紫且黑是危重证。指甲按时变白,放之旋即转红者,表示气血流畅,病较轻;如放开时不即转红,表示气血已滞,病较重。爪甲薄而脆,为肝血不足。爪甲上有针头大或米粒大之白色斑点多为虫积。
(五)望皮肤
望皮肤要观察肤色,外形变化,斑疹,痘疮,白 及癰疽疔疖等。
1色泽
皮肤色泽变化与望面色基本相同。
皮肤发赤,色如涂丹,名为「丹毒」,发於头面者称为抱头火丹,发於小腿者名为流火,发於全身,游走不定者名赤游丹。发於上部者多由风热化火所致,发於下部者多因湿热化火而成,亦有因外伤染毒而致者。
皮肤、面目、爪甲俱黄者为黄疸病。其中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属湿热内阻;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为脾胃寒湿。
肤色淡黄虚浮,白睛不黄者为黄胖,属脾虚湿困。
皮肤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不痛不痒,病程缓慢者为白驳风,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所致。
2、形态
全身皮肤肿胀,按之有凹痕,此为水肿。水肿见缺盆平、足心平、腹青筋暴露、背平、唇黑,属危候。若头面四肢不浮肿,仅腹部鼓起膨胀者叫臌胀。
3、斑疹
斑疹多由血热而发,常见於温热病,乃因邪热郁於肺胃不得外洩,内迫营血而致。
斑色红,形如锦纹,点大成片,平摊於皮下,抚之不碍手。多由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外发而成。疹形小如粟粒,色红,稍高於皮肤,摸之碍手。多为风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血络而出。
(l)斑疹之顺逆 见发斑疹者,其色红活润泽,分布均匀,自胸腹散布至四肢,且精神情爽者为顺;若色黑身凉,分布不匀,疏密不一,自四肢入至胸腹,且神志昏蒙者为逆。若其色深红如鸡冠为热毒炽盛,色紫暗为热毒伤阴,色淡红或淡紫是气血虚,色黑晦暗焦枯的是死候。
(2)阳斑与阴斑 阳斑即上述热毒阳证发斑。阴斑斑点大小不一,隐隐稀少,色多淡或暗紫,发无定处,但头面及背脊则无,多由内伤气血亏虚所致。病者神志多清醒,同时兼见脉细、肢凉、便溏等虚像。
(3)麻疹、风疹与隐疹
麻疹发作之前,常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眼泪汪汪、耳根凉,二、三天後耳後出现疹点,继而头面、胸腹、四肢先後出疹,疹形如麻粒,色红。疹透至手心足心後渐融合成片,脱屑,色稍退,随後按出疹先後收没。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是麻毒内陷。
风疹大小不一,分布稀疏,其色淡红,疹发出和隐没较快,时隐时现。常伴有瘙痒,多由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郁於肌表而成。
隐疹时隐时现,发痒,搔之则成连片大丘疹,色淡红或淡白。为营血虚而风邪中於经络所致。
4、望白
是高出於皮肤的小疱疹,大小如粟,形圆色白,透明晶莹,多见於暑湿或湿温病患者。为湿热郁蒸,汗出不彻而致。
若白 分布稀疏,粒细而分明,色泽晶莹明亮,称晶 ,表示湿热外透,为顺证。若其色枯白,内无水液者,称枯 ,表示津液枯竭,是病情危重之逆证。
5、痘疮
痘有天花,水痘之别。天花是烈性传染病,已被消灭。水痘则仍常有发病,预後良好。水痘初起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清稀,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伴轻微恶寒发热,多因外感湿热所致。
6、癰、疽、疔、疖
癰、疽、疔、疖均属疮疡一类的外科疾患。
(1)癰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称为癰,属阳证。多由湿热火毒内蕴,热盛肉腐所致。
(2)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称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流注肌肉,内陷筋骨所致。
(3)疔 疔初起如粟,根脚坚硬而深,麻木或痒,顶白而痛,为毒邪入侵而致。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向近端蔓延,称为红丝疔,或称疔毒走黄,是火毒流窜经络所致。
(4)疖 为浅表的化脓性疾患,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脓溃即愈,多由暑湿阻於肌肤或脏腑积热,发於肌肤而成。
(六)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二便等。
1、望痰涎
痰清有泡沫者为风痰;色白而较清稀者为寒痰;痰黄稠成块者为热痰;痰白滑量多易咯者为湿痰;痰少而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丝者为燥痰。
咳唾腥臭脓痰或脓血的是肺癰病。痰中带血,色鲜红者为热伤肺络,多为阴虚肺燥所致。
流涎清稀少臭者为脾胃虚寒,流涎胶粘臭秽者属脾胃湿热,口角流涎而不自知,睡中更甚者属脾虚不摄,也有小儿虫积胃热者,或见於中风病口歪患者。
皮肤乾瘪枯槁者是津液耗伤。小儿骨瘦肌羸,皮肤松弛干皱,多见於疳病。皮肤乾枯起鳞片者称为肌肤甲错,常见於血瘀证。
2、望呕吐物
呕吐为胃气上逆所致。胃热则吐物稠浊而酸臭,胃寒则呕物较清稀而无臭,食滞则呕出有腐臭味的食物残渣,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多为反胃。胃络伤则呕血,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
3、望大便
大便溏薄多为虚寒,大便燥结多属实热。大便黄褐如糜、溏粘且恶臭者是大肠湿热。婴儿绿便有泡是消化不良,大便脓血赤白相兼者为痢疾。便血色鲜红者是血热,黑如胶漆者是瘀积。先便後血、其色褐黑者,称远血,病多在脾胃;先血後便,其色鲜红或深红,称为近血,病多在大肠与肛门。
4、望小便
小便清长者为寒,小便短少赤涩为热。小儿尿如米泔,多是食滞、肠胃湿热,偶有因脾虚而致。尿黄赤混浊或偶混有砂粒者为石淋。小便混浊如米泔且淋沥涩痛者为膏淋。尿血一般是热在下焦,若尿色红紫伴尿时赤热刺痛者为血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