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品越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先后主持并完成“深层本体论:21世纪科学思想发展趋势”等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基金项目(环境哲学问题),二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于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问题),一项省科委软科学项目(关于信息化问题)。

已正式出版的论著二百余万字,其中已出版独立专著《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社会组织学原理与中国体制改革》和《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三部,《经济现实的哲学沉思》正在出版中。译作:西方传统的根源等两部。

境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8.5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许多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与其它文摘性报刊杂志转载、摘要与评论。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

A、专著:

1. 《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2. 《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3. 《社会组织学原理与中国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

B、译著:

1. 《社会组织学》(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西方传统的根源》(译作,与许苏明合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C、部分参编教材与著作:

1. 《哲学概论》(林德宏主编)第五篇第二、三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林德宏主编)第二章《现代自然科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哲学的力量》(赵剑英等)第九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4. 《西方思潮与西方社会》第八、十章,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5. 《马克思主义论纲》(刘道镛主编)第二篇,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D、部分论文(选出40篇):

1. 《产业结构变迁与世界秩序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 《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 《反热寂论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4. 《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5年第12期。

5. 《实践概念对物质观的变革与建设》(与李淮春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转载于《新华文摘》1992年第9期。

The Concept of practice in Reshaping How Matter Is Viewed,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No.3,1993。

6. 《主体建构与能动反映》,《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7. 《微观哲学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8. 《信息概念和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图景》,《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9. 《资本论的系统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哲学的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 《论市民社会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第3期。

11. 《知识经济和工人阶级转型》,《新华文摘》1999年第1期。

12. 《农村的结构性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进步的动力》,《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9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3期。

13. 《在脆弱的繁荣背后》,《高教理论战线》1991年第6期,获得“国家教委高校理论战线优秀论文奖”。

14. 《社会凝聚力简论》,《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5. 《知识经济时代与生产力理论的重构》,《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9期。

16. 《生产关系理论的主体性复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7. 《在世界科技浪潮中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8.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对应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9. 《经济活动基本矛盾与唯物史观新理解》,《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转载于《高校文科学报》1999年第6期。

20. 《文明建构模式与中西差异的根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21. 《周易与中华民族的整体思维逻辑》,《东方文化》1992年,第2期。

22. 《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23. 《先进生产力代表思想的伟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24. 《价值的目的性定义与价值世界》,《人文杂志》1995年第5期。

25. 《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与生成机制》,《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

26.《计划市场论》,《当代思潮》1997年第5期,摘要转载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学习研究参考》1998年第1期。

27.《主体建构论、能动反映论与客观改造论三位一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新探》,《江海学刊》1992年第1期,转载于人 大复印资料B1,1992年第3期。

28. 《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江海学刊》1988年第1期。

29. 《当代价值冲突的哲学透视》,《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B5,1994年第5期。

30. 《论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人文杂志》1994年第5期。

31. 《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初探》,《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32. 《论人的价值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地位》,《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33. 《论利益驱动与道德要求》,《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34. 《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三有利标准》,《高校理论参考》1995年第3期.

35. 《失业的功能与对策新探》,《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

36. 《“有”与“无”的哲学》,《开放时代》1996年第7、8月号。

37. 《劳动行为驱动力新探》,《中国劳动科学》1991年第8期。

38. 《巴克莱的社会系统论》,《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39. 《社会冲突力初探》,《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40. 《论"开放搞活"与"宏观调控"的哲学底蕴》,《求索》,1996年第4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