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汉诗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越南汉诗略

汉诗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把意境融入生活,诗歌创作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初所共有的精神活动之一。闻一多先生就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指出:“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个国度里,人们都歌唱起来,并将他们的歌记录在文字里,给流传到后代,……”(注:《闻一多全集》,等1卷,201页,三联书店,1982。)

朝、日、越三国在禅宗兴起以前,就已开始了汉诗的写作。这表明作诗与参禅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当禅宗流行,且作诗与参禅在“悟”这一点上找到共通之处,即诗之言与禅之意相统一以后,禅悟便以汉诗为载体大行其道。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妙悟与参禅”问题时所指出的:“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托诸文字。”(注:《谈艺录》,101页,中华书局,1984。)正是禅宗之禅将域外汉诗从一般的说理、写景的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的层次,上升到“理趣”的高度和成熟的境界。这些汉诗在空灵、清淡、恬静、和谐的意境中,将禅的博大宏深,以及深受禅理影响的那种文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以至营造出一个令后人永远神往的诗禅合鸣的艺术世界。

黄轶球,一九O六年生,广东增城人,出身华侨世家,曾就读广州国民大学,并于一九二九年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即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先在瑞士菲立堡大学,后于一九三二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班进修。于一九三五年提前回国,任教于母校文学院,历任国民大学文学院长、广州法学院、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法商学院等院校中文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师院、广东师院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主任、教授;连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他在中国文学、欧美文学、东方文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越南文学的研究上,黄老是中国最早的开拓者,最具权威的学者,越南学者把他的论著引进“越南文学史”中,他先后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中开设过中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越南文学史,比较文学等多门课程。在教学之余,还从事译著工作,现已出版的译著、编著和专著有《最近欧洲文艺思潮》(上下两册)、《柯常论美》、《越南典籍考》(以上为解放前出版的)、《金云翘传》、《宫怨吟曲》、《陆云山传》、《越南典籍佛教史略》、《越南汉诗略》、《越南赋联选》、《越南文学发展概略》等,此外还有《屈大均诗词选析》等;发表的论文有:《越南汉诗的渊源发展与成就》、《越南爱国诗人阮廷熠的贡及其影响》、《越南古典文学名著成书渊源》、《试论屈翁山及其创作》等。

越南陈朝(1225-1400)仁宗(1258-1308)在位14年,逊位5年,出家8年,自号竹林大师,开创了越南自己创造的竹林派禅。因而其汉诗中常常流露出沈厚的禅宗思想。《登宝山台》一诗写道:“地僻台逾古 时来春未深 云山相远近 花径半晴阴 万事水流水 百年心语心 倚栏横玉笛 明月满胸襟。”诗中将奥妙的禅理,“心即佛,佛即心”寄寓山水之中。文笔遒劲有力,意境飘忽高远。“台逾古”、“春未深”以示时间不可确定,“云山”、“花径”等自然山水也难以确指,在诸多不定中参透禅定:世间万事如流水,一生心中求佛心。最后在倚栏吹玉笛的意境中,永恒的佛性、微妙的禅旨(明月)充满胸臆。

黎朝(1428-1789)初年,圣宗(1442-1497)因提倡儒学而限制了佛教的发展,但是在其诗中禅宗思想却时有流露。他的《绿云洞》一诗写道:“绿云深洞碧巑屼 名赖尘消宇宙宽 夕照溪山花掩映 春开杨柳鸟间关 清泉洗耳猿心静 幽室悬灯鹿梦寒 无相虚灵机事少 壶天日月不胜闲。”这首山水诗虽有吟风弄月之意,但不失典雅清丽之风。尤其是在描写山水之秀美时将禅定思想融于参禅的完整体验之中,别开生面。“深洞”、“尘消”,无处不悟,“夕照”、“春开”,景色豁然。诗人进一步利用山水意象:清泉洗去世俗的贪欲,幽室照亮了鹿野苑之梦,来指出真如、涅盘、法性等虚灵禅机之难得。

附录:

越南竹林禅派。相传为陈仁宗所创。实际始于陈朝开国皇帝陈太宗。陈太宗曾受教于由中国赴越的天封禅师,又从宋朝禅师德诚参学。越南史学家陶维英则认为这一派是由禅月禅师传给陈太宗,后经定香长老、圆照大师,至道惠禅师(皆无言通禅宗派名僧)时分为三个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由逍遥禅师传给慧忠上士,再传给调御觉皇,即陈仁宗。陈太宗所著《课虚录》提出“四山”之说,认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学禅,勤行修忏,便可“超苦海,渡迷津”,越过四山,解脱轮回。该书为竹林禅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将禅宗要旨传给陈仁宗。竹林禅派以陈仁宗为初祖,他笃志禅学,即位后日理朝政,夜至宫内资福寺研习禅学。后禅位出家,在海阳东潮县安子山花烟寺出家修行,讲授禅法,正式创立竹林禅派,亦称竹林安子禅派。自号香云大头陀,竹林上士,人称调御觉皇。著作甚多。该派承袭无言通禅派法统,以唐代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为主,认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与孔子的“中庸”。宣扬佛法不离世间法。主张坐禅和采用临济宗的“四宾主”师徒问答方式传道。认为心即是佛,佛在众人心中。陈仁宗之后,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称“竹林三祖”。法螺创立琼林院,编撰佛经,著有《参禅旨要》等。玄光,状元出身,后出家从学法螺,1317年继承竹林派衣钵,著有《玉鞭集》等。该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为陈朝时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别,对越南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