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理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由梁漱溟提出。

目的:消弭中共的土地革命的影响。在实践中,梁尽管肯定了中共对土地、农村问题的重视,然而坚决否定中共所倡导的土地革命的合理性。

内容: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基于其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他认为:

① 中国缺乏集团生活,因而也就无从反映出个人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伦理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② 职业分立,是中国社会的另一个特征。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相对立的阶级。

⑵对乡村组织建设提出了“政、教、富、卫合一论”。乡农学校是乡村建设中的中心环节。以乡学来恢复“法制礼俗”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梁希望以传统文化的复兴来调节社会关系,以新的伦理规范来协调乡村社会矛盾。因而乡学不仅仅是教育机关,而且是政治统治机关。

⑶合作社理论是梁所设计的新社会机构中的颇具特色的内容。他主张,中国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走共产主义道路。主张社会与个人之间得一调和,合作社理论符合此义。

评价: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立足于中国传统社会,利用传统文化来解答中国社会法发展这一难题。

⑵梁漱溟以文化失调作为中国积贫积弱之病根,或有夸大之嫌,然而中国在学习西方,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一再表现出割裂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误区,在乡村建设理论中得以躲开,其方法论上多有可取之处。

⑶梁的乡村建设理论,其总的价值趋向是保守的,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传统的,正如他所描述的传统社会的基本特点——调和持中。

梁漱溟设计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维护社会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梁漱溟在总结自己乡村建设实践时也指出了其中两大难处:第一点是高谈改造而依附政权;第二点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是梁漱溟个人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决定了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