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厂路位于宣武区东南部,东起留学路,西至阡儿胡同。明清时期,胡同附近为低洼之地,称为香厂,传说是由于此地多有制香贩香者而得名。
名曰香厂实则臭的难闻清末年间,香厂一带地势低洼,沟塘遍布。在香厂一带的中心地段,是一个巨大的水泡子。水泡子周围多有做皮毛、漂染生意的作坊,这些作坊流出的废水,全都排入了水泡子中。每至夏季,水泡子蚊蝇成堆,臭气熏天,空气中弥漫着晾晒皮毛的腥臭,路人无不掩鼻急匆而过。张江裁先生在他的《次溪野录》中对香厂有过准确的描述:“香厂在天桥之西,民国以后的人,就不懂得什么叫香厂。街巷屡由变更,前门大街以西,早已没有这个香厂儿名称了。四十年前,所谓香厂,其界地亦甚混合,由天桥儿以西,牛血胡同以南(今改为留学路),凡空地未经盖房者,大概其全叫香厂儿。当初是否有制造香料的厂子,设于附近,无从考查。只知道该处臭气冲天,跟金鱼池迤西一样。外城旧例,凡空地必蓄死水,附近之居民,或是熟皮子,或是开染坊,利用死水坑子,以营其业,名曰香厂,实则臭的难闻。”
“逛厂甸”自清以来,每年正月初一在海王村厂甸琉璃窑旧址的空地上,都举行大规模庙会活动。每当此时,人头涌动,熙熙攘攘,盛况空前,场面壮观。老百姓把参与这种活动叫做“逛厂甸”。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开始修筑南北新华街道路,将明沟改砌成暗沟,并在沟西扩建高等师范学堂、沟东新建五城中学堂,于宣统元年(1909年),当局将一年一度的厂甸庙会,暂时迁移到香厂一带的空旷隙地举行。经过填壑整地,清除垃圾,庙会在香厂一带连续三年如期举行。庙会结束后,还存留不少摊商与伶人支搭的寮棚,经商唱戏,使寂静空廖的香厂地区,初显市容之景,给后来的市政当局开发香厂地区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南城香厂曾是京城新市区万明路从北到南东西两侧修建的多幢西洋式二层建筑,是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招商引资,推行现代城市规划“新市区”的重要建筑遗存,大多是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商住楼。这些楼都是二层砖木结构,平券门窗多加壁柱。上为木桁架仰合瓦顶,前加檐口女儿墙。楼梯在店内,底层为商店,二层为辅助用房。
万明路北口路西的商住楼平面呈凹型,临街二层又挑出了阳台,阳台下涡牛腿呈倒梯形,线脚细致,上面的图形富有西洋韵律的变化,呈现出那时的建筑特点。这组建筑的最北端曾是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饭庄。
“模范市区”“新市区”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畿人民饱受涂炭。从西安躲避战乱的慈禧太后回銮北京之后,为缓和国内日益尖锐的矛盾,迫使她不得不开始考虑了解和接近西方,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的举措。其中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明令各省开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同时鼓励发展工商业,筹办工厂,开展市政建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拓修正阳门至永定门一段马路,除原有石道外,更换成碎石路面。北洋政府建立后,“新政”的一些内容继续得到了实施。
1914年成立京都市政公所,开辟“模范市区”,又叫“新市区”。在《京都市政汇览》记载:“……公所因之益觉模范市区难置缓图。当查看香厂地区虽偏处西南,而自前朝之季已为新政游观之区,一时士女姘集,较之厂甸或因过之,且可验位置之适宜,人心之趋向,遂于民国三年悉之计划着手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香厂一带的空地和胡同,就成为开发“新市区”的落脚点。在这一地区先后开辟纵横经纬十四条马路,将土地招商投标承租,一时租地盖房者甚为踊跃,建筑了很多西式楼房,并在万明路与香厂路交叉路口———园盘中心,设立北京最早的交通警察岗和电灯柱。
新丰楼
万明路从北到南东西两侧修建的多幢西洋式二层建筑,是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招商引资,推行现代城市规划“新市区”的重要建筑遗存,大多是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商住楼。这些楼都是二层砖木结构,平券门窗多加壁柱。上为木桁架仰合瓦顶,前加檐口女儿墙。楼梯在店内,底层为商店,二层为辅助用房。
万明路北口路西的商住楼平面呈凹型,临街二层又挑出了阳台,阳台下涡牛腿呈倒梯形,线脚细致,上面的图形富有西洋韵律的变化,呈现出那时的建筑特点。这组建筑的最北端曾是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新丰楼饭庄。新丰楼饭庄以经营“油爆肚丝”、“饽饽烤鸭”、“杏仁元宵”和“素面汤”驰名京师,是清末民初有名的新式山东菜馆。它的“干蒸点”、“面糟呈鸭肝”、“乌鱼蛋”、“油淋鸡”、“糟蒸鸭子”等素负盛名。特别是它的“白菜烧紫鲍”堪称京城里的一绝:操作时选用优质的小紫鲍,旺蒸煮后,打成花衣刀,选用白菜心,用吊汤扒制而成。味香菜鲜颜色亮,口感嫩润,别有风味。

今天天桥剧场前的广场就是模仿当年的香厂中央广场修建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鲁迅先生,也常常光顾新丰楼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