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
据传,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因此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传世而不绝。
关于藁城宫灯的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清代雍正年间,屯头村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
关于宫灯的传说,屯头村绝大部分人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程建华说,村里人更愿意相信前一个传说。不怎么说,屯头村的宫灯已经成为一个招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传统工序56道
过去逢年过节,全国各地豪门大户纷纷前来购买,为了带回家张灯结彩,给节日增添喜庆气氛。传统的宫灯多燃蜡照明,为防风,用水胶刷过的纱布当罩,上面绘制各式各样图案,各含不同寓意,各有不同功用。
宫灯种类很多,有一团和气灯、哈哈二仙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凤祥灯、七才子路灯、八仙过海灯、九子登科灯、十面埋伏灯等。人们通过这些不同内容的灯笼,寄托心中的愿望。如家庭和睦多挂“一团和气灯”,家人出门在外的就挂一盏“四季平安灯”,家里有学生的可以挂“九子登科灯”等等。
传统宫灯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样样靠手工作业。过去一般老艺人思想比较保守,手艺基本不外传,所以时间长了,会做宫灯的艺人越来越少,生产量也不多。
■走出村子的宫灯
现在,在屯头村,已经很难看到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宫灯了,主要是因为工艺复杂,效率低下。将现代工艺嫁接到传统宫灯制作中的是屯头村村民李洛硕,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他与乡亲一起,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研制开发,开始了系列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使屯头村成为“大江南北独一村”的宫灯生产专业村。
宫灯不仅让屯头人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还让屯头人在全国各地出尽风头。村民李小军扎的宫灯挂到了中南海的新华门上,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负责为新华门维修宫灯。宫灯大王苏振英制作的产品,迄今为止是全国之最,一对灯笼每只高9.8米,直径8.6米,现在挂在山东淄博市张界公园。
村民们说,集剪纸、宫灯、纸雕三项工艺为一体的全手工“藁城纸雕彩灯”,已正式被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专用礼品及纪念品。在程翠霞家做工的秦永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村里人每每想到2008年奥运会,都很振奋,因为所有人都感到,在村子里流传了几百年的宫灯,一旦和奥运连在了一起,将会是商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