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陲,这里不仅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更因为有3000多公里长的中俄边境线而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坐落在省会哈尔滨市的武警哈尔滨指挥学院也因此成为我国最北端的一所武警院校。
这是一座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北方名城。碧波荡漾的松花江,风光秀美的太阳岛,充满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以及独具特色的冰雕雪塑,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和动人的魅力。又因黑龙江省的版图恰似一只振翅高飞的天鹅,人们便将哈尔滨称之为“天鹅项下的珍珠城”。
学院概况武警哈尔滨指挥学院位于道里区工农大街98号,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云集的学府路相毗邻,交通非常便捷。学院始建于1984年,1996年8月被武警总部确定为首批开办大专班的六所院校之一。2003年7月被武警总部确定为实施警地联合办学、开办本科教育的先行试点单位。目前主要担负培养大学本科学历武警警官任务,培训专业为武警指挥,学制四年。自2004年起,学院开始面向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招收参加理科类应届高中毕业生。考生入学后,享受军校学员的一切待遇。在校学习期间,所有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均由部队承担,学员每月领取津贴费。学员毕业后,任命为副连职警官,授予武警中尉警衔,原则上分配到武警黑龙江总队、吉林总队工作。
基本设施学院总占地面积200亩,营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教学区内,拥有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教室、语音室、学术报告厅、教学指挥中心、演播室、电子阅览室、体能训练馆、院内训练场和院外综合训练基地。
生活区内,社会化保障的食堂、超市、洗衣房、浴室、门诊室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学员宿舍内,全部配有磁卡电话,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还有正在兴建中的学员公寓,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信息化时代最完善的军校教学和生活设施。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教学监控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各学科专修室,拥有 现代化的 微机室、语音室,所有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与校园网连接,学 院 教学、研究、训练、管理实现网络化。拥有标准塑胶跑道的运动场,配备各种训练设施和器材。图书馆藏书丰富,各种期刊齐全。综合食堂可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学员宿舍整洁舒适。
办学理念回顾成长的岁月,这所被誉为“北疆警官摇篮”的军事院校,在武警总部、黑龙江省总队党委和首长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经历了成长的艰辛与快乐之后,打造出了鲜明的特色,形成了今天厚重、和谐、大气、进取的品格。
学院党委班子用战略的眼光,全新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筹划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他们坚持“质量建院、科技强院、人才兴院、从严治院”的发展理念,确立了“重质量、上水平、争一流”的奋进目标,明确了“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影响,在总队党委机关中有地位,在基层部队中有形象,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初级指挥人才的培训基地,军事理论的研究中心,上级首长机关的智囊和部队正规化建设窗口”的发展方向。学院在不断创新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办好学的基础,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学校的魅力所在。
学院现有专职教员百余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员占70%。为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学院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和锻炼,通过教研室主任竞聘上岗、青年教员基本功竞赛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以曾荣获全军百名优秀师团职干部称号、原任武警哈尔滨指挥学校校长的杨树清教授、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银奖的李军教授、董淑兴教授,荣获武警部队优秀教师的金建华教授、有着深厚教学功底和学术造诣的韩明达教授等为代表的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
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通过特招和送学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两高人才",有教授、副教授 近2 0名,讲师 6 0多名;2003年以来有3名教员分别荣获了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银奖,7名教员被总政、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教员;有一批在军地有影响的军事教员,有的在全国及武警部队拳击和散打比赛中获得过冠、亚军,有国家级体育比赛裁判6名。
在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同时,学院还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舰艇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一些著名的军内外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了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专家与精英的组合,成就了武警哈尔滨指挥学院成果显著、桃李芬芳的繁荣景象。
办学特色理念的创新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学院实现了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实践教学摹拟化,自主学习网络化,信息交流现代化。为培养造就新型高素质军事指挥人才,学院在注重向学员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重点在军事理论课教学、法学课教学、心理课教学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使教学更加贴近学员实际。学员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格的完善,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校园内,学术研讨、科技活动、学员专刊,各种形式的演讲、竞赛,文艺会演,为广大学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健康成长的缤纷舞台。校园外,学院在基层部队设立的多个实践性教学基地以及假期的代职实习,更是为学员锻炼任职能力创造了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