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You Still Study English[1]
(Not Study, But Learn)
【韩】郑赞容著
【韩】李贞娇译
介绍
切实消解东亚人英语压力的最畅销书、最适合中国人自学英语的成功方法《千万别学英语》[2]中所说的“诀窍”绝对不是可以使英语学习一蹴的秘诀,而只是以正确的途径习得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外国语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被当作一个“学习(Study)科目”来看待的英语只有再被还原到"话语"的层面来认识,才能真正通过"听"和"读"来快速有效地掌握它,《千万别学英语》就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具体化的实践。
序
《千万别学英语》[2]中所说的“诀窍”绝对不是可以使英语学习一蹴而就的秘诀,而只是以正确的途径习得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外国语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被当作一个“学习(Study)科目”来看待的英语只有再被还原到“话语”的层面来认识,才能真正通过“听”和“读”来快速有效地掌握它,《千万别学英语》就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具体化的实践方法。
然而,使用这种方法的很多人仍然没有能够从传统的钻研语法、死记单词、背诵句子的错误方式中摆脱出来。从《千万别学英语》读者们的提问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仍然把英语看作一个必须“学习”的对象的固有观念根深蒂固。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对于那个国家的人来说都是母语,所以即使没有语法、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也照样可以熟练习得自己的母语,英语也不例外。如果说像在我国以及日本那样,英语是一种只能通过披荆斩棘的奋斗才能掌握的语言的话,从逻辑上来说,在美国或英国出生的孩子也同样得克服这样的困难才能习得英语。
对于成年人习得外国语难于上青天这种观点,我难以苟同。我就是在以我自己的方式习得德语的过程中对此有所感悟的,在美国留学的人中,虽然在近而立之年才去美国,却能操一口娴熟英语的人也并不难找。
通过《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可以掌握好英语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只是,究竟能否尽快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完全摆脱出来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真想质问—下那些英语专家、语言学者、以及那些以各种各样的语言学理论和术语为武器对《千万别学英语》说三道四的人们,到底那些知识对于习得英语来说有多少帮助?
是否达到母语水准的论调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我们试图熟练习得英语的理由在于,我们只是想在书籍、因特网以及会面场所等能够用英语进行充分、完整、流畅而愉快的交流与沟通。
郑赞容
2000年6月
前言
我之所以写《千万别学英语》,是因为下属职员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学好外语”。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就需要说明《千万别学英语》中介绍的5个阶段。但是如果从头到尾说明一遍的话,将耗费大约15分钟的时间。虽然刚开始时还能尽心尽力地去讲解,但由于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总需要重复同样的话,渐渐地就使人感到很乏味了。
“如果把这些内容编写成书会怎样呢?也许不能像市面上常见的那些英语书籍一样畅销,但让出版社把出版后滞销的图书折算成稿费给我,我再免费发给职员的话……”
这就是《千万别学英语》面世的真正动机。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千万别学英语》将我的人生引向了完全意想不到的航向……第一版上市后一周内全部卖空、出版社社长打电话跟我说“您惹大祸了”。其实,这并不只是“大祸”、而是“特大祸”。
原来一天不到10封的读者电子邮件,骤然间急剧增加。书刚刚上市时,我曾打算“对所有的读者来信一—认真地回复”,但后来觉得这是不现实的。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未回复的电子邮件已经堆积了2,800多封,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最早答复的电子邮件是2000年1月29日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即使回信我也不会得到读者的感激之辞,反而肯定会受到“现在才回信有什么用?”之类的责怪。那么,先回最近收到的读者来信又如何?但这一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呀。
实际上写这本《你还在学英语吗?》[1]的动机与《千万别学英语》完全相同。由于无法一一解答《千万别学英语》读者朋友们的提问,所以才决定出这本书。无论如何,还会继续有人来买《千万别学英语》,他们也会像以前给我发邮件的那些人一样陷入困感之中,并且还会给我发邮件试图解决他们的疑问,所以这也许是惟—的选择。在《千万别学英语》主页的“读者广场”备有FAQ,但读者关于“第二册什么时候出版”的询问仍然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再一次站出来满足读者们的渴望之外也别无选择了。
事实上,在《千万别学英语》中就能找到足以回答读者们在电子邮件中提出来的大部分问题的答案。这是我惊诧于惊人的电子邮件数量后,再次阅读《千万别学英语》而得出的结论。此时此刻我本人还是认为《千万别学英语》可以很好地解答那些疑问。但是。后来听到—个读者的意见,才多少知道了读者真正的苦恼是什么,也进一步理解了所谓“小伙子不知寡妇苦”的深刻含义。
读者们情形各异:已经十多年没接触英语的中年家长和家庭主妇,在单位备受英语“压迫”的二三十岁的男女职员、陷入语法解析、单词背诵、韩式英语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的初、高中生……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郁闷得要发疯。
一开始电子邮件的主题都是极为普通的“您好”、“我有—个问题”、“谢谢!”之类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逐渐变成“请您一定要帮帮我!”、“救救我!我快要死掉了!”、“Urgent!Format Your Hard Disk!”等恳求或威胁性的话了,但打开看时,我才知道实际上情况并没严重到生命垂危的程度。可不管怎样说,这使我了解到,在这个世上切实感受到英语必要性的人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去年夏天《千万别学英语》出版发行时,正值新世纪的前夕,互联网世界灿烂的未来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英语正是畅游这一信息海洋的必备工具,再加上日本的“英语通用化论”,使英语学习掀起了—阵旋风。我的E-mail信箱里小学生家长的来信也渐渐多起来。他们都希望我能为了英语的早日普及而负起英语“宣传大使”的责任。
我仔细分析了—下读者推荐给我的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和教材。虽然书名比较新颖,但内容大都相对陈旧、甚至有些书让人怀疑作者似乎只是为了炫耀自己,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它们只是在无聊而又毫无根据地解释着“怎样以背诵单词、掌握语法为主的传统方式学好英语”这个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把这类书从头到尾读下来简直就是一种痛苦。《千万别学英语》成为畅销书以后不久就出现了以类似书名编造的假冒伪劣书。
有趣的是那些英语能手们的反应:有不遗余力支持的,有部分认同的,有全盘否定的,有的批判甚至达到了侮辱人格的程度。但我却对其中“学英语最根本的还是阅读和写作”的主张尤其难以接受。认为我们韩国人的口腔结构不适合说英语,所以韩国人的英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母语程度的论断,更是叫人哭笑不得。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在美国出生或小时候移居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韩裔美国人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现象就无法解释了,总不会是在越过太平洋飞往美国的途中,他们的口腔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吧。
我在《千方别学英语》中提及的“第二母语”指的是“虽然不像第—母语那样流畅,但与相应国家的任何阶层都能沟通,并且在看原声电视、原版书籍等日常文化生活上没有任何障碍”的外语水平。
通常所说的第一外语,指的是通过现在在韩国通行的、以语法解析、单词背诵为主、将翻译称为“精读”的一种本末倒置的外语学习方法所掌握的外国语言。听力根本入不了门,会话自然无从谈起。虽然也通过背诵各种场景下的标淮对话进行了会话练习,但却收效甚微。因为如果对方提问的方式稍有不同,下苦工夫背的那些内容便派不了用场了。另外,虽然这种方式也有阅读练习,但那也仅仅是将其翻译成韩国语而已,而并非真正的阅读。计较语法,并选择英韩词典中自己觉得合适的释义来进行阅读,十之八九都会陷入误译的陷阱。同时,这种阅读所花的时间之长也是毋庸置疑的。
归根结底,利用传统方法学习外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当然,也有靠传统的方法学好英语的人。他们都说“为了维持现在的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免得忘了。”但在此他们忽略的问题是,语言并不是针对背诵以后来说的。难道我们的母语也是背出来的吗?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读者E-mail,而且都尽量保持了其原文含义,只是在很小的程度内做了改动。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护别人的隐私,同时也考虑到要与本书的结构相符。虽然我也致力于尽可能对所有种类的问题都给予最完美的答复,但自己却不认为能有100%的完美。今后肯定还会有读者继续给我发电子邮件,我也还会像过去那样认真地予以解答,只是希望别像现在这样铺天盖地涌来达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