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科技学院
英文名: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德文名:Zhejiang Universität für Wissenschaft und Technik
校训: 崇德 尚用 求真 创新
(右图为浙江科技学院校标、校训石以及校园风光)
学院简介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集工、理、文、经济、管理、教育为一体的多学科全日制本科院校。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现有小和山、祥符桥两个校区,主校区小和山校区位于小和山麓,校园山环水抱,茂林修竹,风景优美。学校占地1,3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图书馆藏书135万余册。现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中德学院、人文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体育军训部。设有39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余名,教职工1100余名。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院校。1985年,浙江省和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学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学校的项目。学校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实践型教学模式,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近三年来,教师、管理人员共140余人次出国进修、学习、交流、考察。与此同时,包括时任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在内的德国贵宾,以及众多的德国专家学者先后来校访问和工作,近三年来,共聘请外国专家、外籍教师150余人次。从2000年开始,学校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等多所德国院校签署了“中德2+3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每年选拔百余名学生到德国深造,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将分别授予浙江科技学院和对方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目前共有200余名学生在德国学习。同时,学校还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及我国的地区等22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拥有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占85%以上。近年来,学校在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多项高水准的科研项目和设计研究任务,这些在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使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学以致用,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培育教育思想观念,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目前,一所特色鲜明,以科技应用和创新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新型科技大学正展现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校史沿革1980.10.9 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
1984.7 . 5 浙江大学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
1987.10.4 杭州高等专科学校
1992.4.25 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
2001.8 浙江科技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徐志平
院长:杜卫
副 书 记:胡浙平
副 院 长:吕进
副 书 记:陈根芳
副 院 长:赵东福
纪委书记:鲁凤
副 院 长:陈根芳
党委委员:吕进
院长助理:郑友取
赵东福
毛建卫
冯军
李明
科研概况浙江科技学院把科研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先后成立了机电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研究所、食品工程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设计创意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染料颜料研究所……等研究所和数控加工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通过强化激励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队伍。尤其是近几年来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极大地增强了科研实力。为了发挥我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我校和杭州市西湖区、桐庐县、金华市金东区、永康市、天台县、桐乡市等县(市、区)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有关系、所还与地方企业建立了如汽车电子技术、化工涂料、生物保健食品等研发中心。
近几年随着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学校为社会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不断增多,科研经费总量持续增加。近3 年的科研总经费共计6,100 万元,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0 多项,其中,纵向课题511 项(含国家级10 项,省部级95 项),纵向科研经费2,400 万元,横向课题689 项,科研经费3,700万元;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20 篇,其中三大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收录论文147 篇,出版各类专著及教材212 部;获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2 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4 项,二等奖6 项,三等奖9 项;厅局级一等奖1 项,二等奖20 项,三等奖32 项。科研工作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校还充分发挥中德合作的优势,和德方院校、企业建立广泛联系,开展科研合作,引进德方技术为浙江企业服务。
国际合作浙江科技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我校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同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85年,浙江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我校。1990年,中德两国政府正式换文,开始两国政府级合作建设我校的项目。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奥登堡应用科学大学先后执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艺术设计、土木工程专业合作项目。在项目资助下,学院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派遣了三百余人次出国进修考察,包括前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在内的德国贵宾,以及众多的德国专家学者都先后来校访问和工作,累计达500余人次。
目前,新一轮的省州交流合作项目和校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我校和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中国香港等23所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共同举办学术活动、开设国际化专业、实施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先后与德国的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不伦瑞克/沃芬比特应用科学大学、肯普滕应用科学大学等7所院校签署了“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协议,即从2000级的学生开始,每年选出部分学生先在国内学习两到三年,符合专业和语言条件者选派到德国继续学习,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分别授予该校和对方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此外,该校还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分别签署了中澳合作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士学位协议书和选送优秀毕业生赴英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协议书。
浙江科技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必将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入得到加强和完善。
校园文化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简介: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是中共浙江科技学院党委领导和共青团浙江科技学院委员会指导下的学校全体学生参与的学生组织。学生会顺应学校的发展,成立于1980年,前身是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生会,2001年8月正式改名为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其工作方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的基本任务是: 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同学开展学习、科技、文体等多种活动,促进同学全面发展、引导同学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充当校党委、校团委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在协助学校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正当利益;倡导和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开展公益劳动及参与和学生有关的学校事务管理等活动,努力为同学服务;发展同各地、市高校学生会的联系与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由学生代表大会、学生委员会、学生会主席团、学生会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组成,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代表大会是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三年召开一次,现已经召开了两次大会。学生委员会是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在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关。学生会主席团是学生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学生会各职能部门是学生会主席团领导下的日常工作机构。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下属部门有宣传部、学习部、体育部、文艺部、外联部、权益部、办公室,共7个部门。近年来学生会成功举办了“学校25周年校庆晚会”、“闪亮之星”、“三人制篮球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各项活动,积累了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尤其在2006年,学生会策划组织了一系列规模空前的活动,如:大型毅行活动——长征远足,直接参与人数超过2000人,间接参与学生人数高达一万人,徒中还引起无数群众的关注与鼓励,《钱江日报》等大型媒体纷纷报道;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与“浙江科技学院年度人物评选”轰动了整个小和山高教园,《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大众媒体争相大幅报道。
科院网站浙江科技学院主页:http://www.zust.edu.cn/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会主页:http://xsh.zust.edu.cn/
(文中各类数据统计截至时间为2007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