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
作者:姜翕芬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9-1
ISBN:7506333945
字数:350000
版次:1
定价:28 元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内容提要
当这部作品即将问世的时候,欣闻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作出郑重承诺,将在今后三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缴纳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即将成为历史。同时又欣闻新的《信访条例》已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农民负担和群众上访,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话题,也是多年来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两大社会热点问题。这些年来,农民负担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也成为影响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并于1996年12月作出了《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对如何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一些地方基层组织在利益的驱动下,置党中央、国务院的三令五申于不顾,我行我素,虚报浮夸,巧立名目,随意夸大农民收入,抬高提留收取标准,导演了一幕幕“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的骇人听闻的闹剧。使那些不堪忍受重负的农民,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为了能够讨回个公道,他们只好走上了漫漫的上访路。而一些地方组织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和政绩,又置他们的疾苦和呼声于不顾,对他们进行围追堵截,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去上访,个别村两委会甚至因为村民上访,作出了开除村民村籍这样荒唐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
该书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北方的一些农村为背景,以凝练而辛辣的笔触,再现了当时我国一些农村农民负担过重的真实情况,再现了那些不堪重负的农民上访而屡遭围追堵截的情景。书中那些农家儿女由于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却步于高等学府殿堂之外的坎坷经历;面对严重旱情“农夫心内如汤煮”的焦虑心情;过重的农民负担给农民带来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由此而引发的村民一次次上访;少数基层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对上访农民所采取的那种冷漠与傲慢的态度等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热切地期盼着这部作品能够给人们以启示,能使我们牢牢记住过去那段难忘的历史,更加关注“三农”,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在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姜翕芬,男,山东莱阳人。先后就读于昌潍师专中文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艺理论班和美国肯辛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山东人大工作》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先后发表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文等数百篇。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北方农村为背景,以凝练而辛辣的笔触再现了当时我国一些农村农民负担过重的真实情况,再现了那些不堪重负的农民上访而屡遭围追堵截的情景。书中那些农家儿女由于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却步于高等学府之外的坎坷经历;面对严重旱情“农夫心内如汤煮”的焦虑心情;过重的农民负担给农民带来的艰难困苦生活;由此而引发的农民一次次上访;少数基层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对上访农民所采取的那种冷漠与傲慢的态度等等,如泣如诉,如怨如幕,令人震惊,发人深思。
《开除村籍》一出版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本为中国农民减负而呐喊的小说类力作。作者是《山东人大工作》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小说为“俄罗斯时代的一面镜子”。《开除村籍》无疑也是一面镜子,它照射的是上一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民负担过重这个“时代话题”。农民过重负担,一度影响干群关系和社会稳定,最后不得不由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然而,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置党中央、国务院的三令五申于不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虚报、夸大农民收入,抬高提留标准,使那些不堪重负的农民,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踏上漫漫的上访路。于是围追堵截上访者就成了“保一方平安”者的惯用手法。个别村的两委会甚至因为村民上访,作出开除村民村籍这样荒唐决定。作者饱蘸那支对人民挚爱和对邪恶势力憎恨的笔,艺术地再现了这段中国农村史。
作者是来自中国北方农村的农民后代,对农村的眷恋、关切和深爱,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体察和感受,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良心、良知和理性,促使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秉笔直书,经年不断,为我们塑造了以梁鑫为代表的农民群体,展现了农村苦、农民穷、农业真危险的人生画面。
作者热爱农民,在农民中有许多亲朋好友。他对农民的所想、所行、所爱、所憎、所苦、所乐都比较了解,在他心目中活跃着各式各样的人物,所以在他下笔时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根深才能叶茂。没有生活的底蕴,向壁虚构的作品,或生吞活剥外国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作品不是通过一个事件或一两个人物来反映生活中一个片断,而是在许多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在修水库、强行提取“三提五统”等许多事件的穿插纠葛中,表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社会特征和生活情景。人物、环境、情节,细致、具体、完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从感情上和思想上打动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爱憎,并受到鼓舞,为争取美好的前途而斗争。这是作品魅力之所在。
书中那些农家儿女由于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却步于高等学府之外的坎坷经历;面对严重旱情农民的焦虑心情;过重的农民负担给农民带来的生活的艰辛,由此而引发的一次又一次上访;少数基层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而对上访农民所采取的冷漠与傲慢态度等等,如泣如诉,发人深思。
书中的主人公梁鑫高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上大学的理想成了泡影,心爱的人罗小惠眼看就要嫁到城里,在这种情况下,他克服种种阻力、习俗,做了外村的倒插门女婿,从此演出办夜校、竞选村委会主任、为减负带领村民上访和最终被开除村籍的故事。
《开除村籍》是一部充满中国北方农村生活气息的小说。从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劳动场面,到家庭关系、社会习俗,包括恋爱方式等等,都是地道的中国北方农村的。鲁迅曾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开除村籍》的浓重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这部书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受到农民朋友欢迎的重要原因。
作品是对现实现象的艺术再现,却不是现实现象的简单重复。通读全篇,掩卷静思,就会发现,作者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又具有艺术价值的人物、事件、情节、细节、感情、思想,然后通过作品把最鲜明、最富感染力的生活场面再现出来。这种艺术的概括反映出作者深厚的艺术积淀和很高的文学修养。
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值得称道的。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一切事实,一切思想的衣服。”(高尔基语)《开除村籍》所描绘的形象,给人以活生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的印象,准确、生动的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复杂、微秒的现象,无论是山光水色,无论是鸟语花香,无论是人物的言谈动作、思想感情,都是用语言描写出来,读者通过语言来把握作品中的形象。比如到省城上访,“他们到传达室一打听才知道,今天是星期天,机关不上班。这时他们才想起出门时忘记了城里人还要休息星期天这件事。”寥寥数语,活龙活现地刻画出城乡之别,农民上访之不易,真是神来之笔。
好不容易熬到星期一,接待他们的居然是市信访局人员——那个接待多次就是不解决问题的干部。上访人看了这位干部的工作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了主意。”那个中年男子见梁鑫等三人犹豫不决,又解释说道:“你们就别犹豫了,快把材料交给我吧,我会给你们转办的。再说了,你们不管到哪儿上访,到头来还不是要转到下面去办理。”
这就是我们信访工作管理体制的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体制的弊端。
作品经过慎重选择、取舍,因而使语言具有生动活泼、简练、形象化、辛辣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作品中那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村委会主任罗方钊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横行乡里,给人以合乎逻辑的诠释。但最终还是正义战胜邪恶,罗家村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下一步呢?被开除村籍的梁鑫和罗小惠夫妇的命运呢?罗家村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读者期盼续集问世,并希冀不要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