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龙桥中学始建于1966年9月,当时为小学附设初中班,有教师10人,学生168人。1967年迁入原0660部队驻扎和训练基地——刘家凸,正式成为独立初中。创办伊始至文革末期(1966~1976),学生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和阶级斗争为主。1969年—1973年,师生自烧砖瓦,修建土木结构平房2栋780平方米,开垦学农基地4.5亩,平整约1400平方米的操坪。1970年9月至1974年7月,学校办过三届高中班共毕业4个班,毕业200多人。
1979年至1988年,学校教学秩序逐步走入正轨,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学校重心由生产劳动、文艺实践转移到教育教学上来。初中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初中招生举行选拔考试,教学管理注重备、教、辅、改、考各环节。教学逐步规范,质量逐渐提高。
1989年至1996年,学校进入鼎盛时期。1994年学校争得世界银行贷款30多万元修建了1084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结束了学校无楼的历史;同时,全乡群众、校友、家长、社会各界踊跃集捐资金28万元,献木料38立方米、岩石48立方米,修建了砖木结构的食堂、教工宿舍各1栋,高标准校门1个,建成了较为规范的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200平方米的田径运动场、校道、围墙等。还添置了发电设备、抽水设备各1套,校园大面积绿化,办学条件初具规模。1994年10月,景龙桥藉解放军广州军区少将王银章题写了校名。学校坚持“五育”并重,引进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部分育人模式,毕业会考成绩在全县享有一定美誉。1989年至1996年,连续八年毕业会考成绩为全县“前十强”。体育训练和比赛成绩在全县有了一定地位,原龙潭河区初中田径网点就设在这里。柔道运动员朱方兵、汪小明分别在省七运会,省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喜得金牌、银牌。此外,学校还获得了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卫生学校”、“美术、书画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1年至今,学校进入第二次鼎盛时期。学生增至520余人,教师33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13人,专科25人,本科3人),10个教学班,拥有校园面积18676平方米,校舍3930平方米,图书8000多册,仪器折币6.2万元,音体器材4万余元。建高标微机室1个,添置计算机27台,新建校园文化设施4处,建水泥运动场1个。这一时期,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激励管理、赏识教育、分层愉快教学,按“民主、科学”的要求,开展一切校务工作。教师精神状态空前饱满,思想活跃。2002年县政府授予学校“县级规范化初中”,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小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县教育局授予“普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初中毕业会考,2001年为全县第四名,2002年为全县第一名。2002年考取一中19人,其比率列全县之首。2001、2002年均为县“为一中输送新生先进单位”。黄立文老师构建并主持的物理“引导、探究”实验课题,被市教科所批准立项,成效显著。
38年来,学校共培养合格初中毕业生5000余人,输送普高生1300余人,中专生180多人,音体美特长生80余人,高中后进入大学的300余人,从学校走出了易法健(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教授、树达学院院长)、陈
君武(张家界市政法委副书记)、孟祥民(郴州市工商局局长)、陈银堂(兰州军区后勤部装备处处长)等一批英才。
景龙桥乡中心完小
景龙桥中心完小始建于1958年,原址在政府对面的半坡上。当时危房险在,条件简陋。1972年学校迁至现址。自1994年来,经两次征地,一次扩建,校园面积达到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610平方米。修起高规格的教学楼群,开辟200米的环形跑道、一个篮球场。拥有25台计算机的计算机室。一至六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建有高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广播室、体育器材室、少先队活动室。学校藏书近万册,价值8万余元;各种仪器1900余件,价值8万余元。班班有“二机一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学校组建号鼓队、田径队、文艺队以及绘画、书法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1992年10月,学校被市教委验收为合格中心小学,1998年“普九”验收合格。2003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获集体二等奖,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学生540人。30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大专毕业11人,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师中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7人,获计算机证的22人,获普通等级证的22人。有3位教师先后荣立二、三等功,有11位教师论文先后获国家、省、市、县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