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刻铜,即直接操刀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镌刻之工艺。

刻铜艺术始于清代中期,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为主要造型手法。材质有白铜、黄铜、紫铜,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铜器物有墨盒、镇纸、薰香炉、水烟袋、手炉、茶叶盒、文具盒、茶壶、压尺、烟具、铜锁等,其中尤以墨盒最为驰名。由于刻铜器物大多为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书画篆印,极富有文人书卷气。刻铜器物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所以它们已成为人们情有独钟的收藏艺术品。

刻铜艺术发端于北方,历史上的刻铜名家大都云集北京,这些刻铜名家,他们是书画篆刻造诣颇深的文化人。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的刻铜艺术以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最著名,人称刻铜三大家。三人中,陈寅生成就最大,其名麟炳,顺天(今北京市)人,清同冶秀才,通医学,能书善画,首创在墨盒上的刻铜艺术,邓之诚《骨董琐记》说:“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于陈寅生秀才。”陈寅生的刻铜艺术纤细秀丽,不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人物都能游刃有余,但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书法作品,楷、行、草、篆诸体俱佳,可谓字字珠玑,飞云流畅,其代表作品有楷书“兰亭序”、“出师表”等。由于陈氏盛极一时的声誉,在其身后,有大量赝品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