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制片人姓名:张伟平

生日:1958年10月8日

地区:中国大陆

星座:天秤座

职业:制片人

个人简介

1958年10月8日生于山东,沈阳长大,现居北京。

1977年在北京药剂学院药剂专业学习,后在北京普仁医院任药剂师。

1987年在北京外企工作。

1989年开始从事房地产、航空食品及药品代理等经营活动。

1996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有话好好说》。

1998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个都不能少》。

1999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我的父亲母亲》。

2000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幸福时光》。

2002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英雄》。

2003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十面埋伏》。

2004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千里走单骑》。

2006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9年投资拍摄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三枪拍案惊奇》

现为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

岱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70年10月出生,浙江定海人。毕业于浙江

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职大学学历。民革舟山市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委。

1991年8月参加工作。

1991年8月-1994年7月,在舟山市定海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任副股长、股长。

1994年7月-1998年5月,任舟山市计生委科员(合署)。

1998年5月-2002年10月,在舟山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

2002年10月-2008年7月,舟山市司法局副局长。

2008年7月- 任岱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管理、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地方志、档案等工作、

分管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档案局、新闻办。

联系文联、文明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张伟平,男,45岁,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整体微分几何中的Atiyah-Singer指标理论与示性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与Bismut合作的关于解析挠率和拓扑挠率之间关系的系列研究,成为后来这一研究方向的一篇经典文献和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与田有亮合作关于辛几何中著名的Guillemin-Sternberg几何量子化猜测的系列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的数学刊物Invent。 Math。上; 独立提出了关于Kervaire半示性数的一个一般意义下的计数公式;与戴先哲合作将Atiyah-Patodi-Singer的著名的谱流概念推广到算子簇情形,引进了“高维谱流”的概念,并研究了高维谱流对带边流形的算子簇指标理论的应用。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先后荣获2000年第三世界数学奖、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事迹介绍

张伟平是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生于1964年,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在法国巴黎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是法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的数学家Bismut教授。张伟平怀着一颗报效祖国、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赤诚之心,毕业伊始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张伟平教授主要从事整体微分几何中的 Atiyah-Singer 指标理论的研究。该理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辉煌的数学成就之一。一方面,它统一并推广了在它之前数学中的一系列大定理;另一方面,它的叙述和证明涉及到几何、拓扑、分析等众多的数学领域,并包含了大量的创新思想,使得它在数学的各个领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曾指出指标理论是“当今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数学领域”。指标理论现已为核心数学的基础理论,在数学物理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能在这个艰深且十分重要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而张伟平教授恰恰就是在这一高难度的研究领域中,凭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科学献身精神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张伟平已有40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著名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待发,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誉,很多工作被国际上某些主流数学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所显著引用,有些工作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研究的出发点。如他与Bismut合作的关于解析挠率和拓扑挠率之间关系的系列研究,用全新的方法阐明了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中意义重大的Cheeger-Muller定理,并将Cheeger和Muller关于Ray-Singer猜测的工作推广到了最一般的情形。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被总结成一篇长达二百余页的学术论文,为法国著名数学丛书“Asterisque”收为专著出版,并在出版后为所有关于Ray-Singer挠率的文献所引用,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后来这一研究方向的一篇经典文献和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张伟平在与田有亮合作的一系列工作中,给出了辛几何中著名的Guillemin-Sternberg几何量子化猜测的一个全新的解析证明。此项工作一发表就在国际上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有关的预印本在当年(1996年)就得到引用,著名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Bismut还专门用它作为其1997年上半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讲授的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中成果之一则被著名的国际权威性杂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刊发。张伟平在国际一流数学刊物Topology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关于流形上的Kervaire半示性数的一个计数公式。申稿人评论说该公式是“惊人的和显然是新的”。除上述工作外,张伟平的其它工作也都被在数学界极具影响的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杂志如C.R.Acad. Paris, J.Differential Geometry, Math. Research Letters, Commun. Math. Phys., Science in China等等刊发。

爱迪生曾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在张伟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每一篇论文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完成这些论文,他曾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在他的时间表上,已经没有了节假日。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十余年如一日。他就是凭着这种执着的刻苦钻研精神,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杰出的科研成果。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张伟平发表的所有文章上都署有其中国工作单位地址,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的强烈的爱国之情。由于张伟平教授的杰出成就,他已成为在国际数学这一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中的著名学者之一,同时也赢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如:香港求是基金会首届杰出青年学者数学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劳动模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并被继续资助(只有极少数科学家受到该基金继续资助)。另外他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首批特聘教授。由于他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第三世界科学院授予了2000年度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自该奖设立以来,我国仅有廖山涛、张恭庆、吴文俊三位院士获此殊荣)、国家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等。

作为国际知名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张伟平教授已经站在学术研究的国际最前沿。但他深知要想真正振兴祖国的科技事业,仅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因而,他在自己刻苦钻研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国内外的各种学术活动。他利用多次应邀出国访问、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机会,把国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信息带回国内与同行们分享。他还多次邀请国外有关专家和学者来津访问、讲学,活跃了南开的学术气氛。张伟平教授还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通过讨论班、学术前沿动态的报告等形式,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这座神秘殿堂的兴趣,使他们了解到了国际数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更快地深入到数学的研究领域中。他指导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把他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修养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的学生,并言传身教地把自己扎实的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传给了他们。他常对学生说的话就是要珍惜时间,刻苦用功。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给他们建议了具体的研究课题,使得他们的研究工作能够很快与国际接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重要的工作。他敏锐的数学洞察力和杰出的工作也影响和吸引着周围的年青人。每当人们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他还善于发现优秀的青年学生,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各种机会和学术氛围,使他们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张伟平教授不仅对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学做出了贡献,而且放弃了假期的休息时间,主动参与了每年的暑期全国研究生班的教学工作,为中国数学人材的培养和成长做出了贡献。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张伟平教授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学者,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张伟平

1955年生,广西桂林永福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山水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世界美术工作室 . 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工作室》)、教学范画丛书《中国山水画》。

美术专著:意笔山水教学[名师讲座]系列丛书《山中有我》、《写意山水入门》、《中国历代名家技法集萃》(树法上册、石法下册)、《富春山居图技法析览》、《溪山行旅图技法析览》、《庐山高技法析览》。

出版画册:《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张伟平》、《寄情桂林山水间》。

参加展览:2000年为中南海怀仁堂西厅特约作画《山海汇观》并被收藏;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全国中国画展——深圳优秀作品展》、《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中国画大展》;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举办《中国新文人画大展》 、《中国新文人画5人展》;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美术研究所、《美术》杂志、《中国画》杂志社主办《2001 黄河中国画大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水墨延伸——2001人物、山水、花鸟大展》;参加台湾中兴艺术中心举办《桂林山水画大陆名家4人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1964.8—)(1964.8—)又名张伟平,号乐水斋主。出生于杭州。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硕士

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年联合会委员、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市美协副秘书长、浙派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济南华阳书画院院长、浙江浦江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入选“‘第七’、‘第八’、‘第十’届全国美展”及“首届中国画山水画展”并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出版有《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缀英——张伟平作品》、《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张伟平作品》、《南北彩墨·张伟平作品集》、《艺术与生活·张伟平》、《张伟平国画精选》、《中国当代名家技法解析·南国春秋》、《中国当代名家画库·山水篇——张伟平作品》等。中央电视一台《美术星空》栏目、中央电视四台《走遍中国》栏目做专题艺术报道与采访。

系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得主。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又名:章程)

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

学历背景

1983年西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西南政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个人经历

张卫平(章程),山东莱芜人,1976年结束下乡生活参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3年本科毕业、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执教,199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留学,分别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和一桥大学法学部学习研究,1996年任《现代法学》主编,1997年底离校去深圳某证券公司任职,1999年初调清华大学法学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晋升为讲师

1992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

1993年从讲师直接破格评聘为教授

1996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任职情况

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诉讼法研究会副会长、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带教导师。

获奖情况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劳动人事部授予英雄模范称号;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政府津贴获得者;

1997年国务院、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学术成果

学术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问题,并提出了以民事诉讼体制转型为导向的,一整套关于民事诉讼体制、模式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调整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民事诉讼体制及转型理论。

主要著作

独著

1.《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产程序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诉讼构架与程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象的空间》(自选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国审判理论研究》(重庆人民出版社1991);

2.《破产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诉讼现代化与制度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要有:

1.《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现代法学》1996);

2.《诉讼标的及识别》(《法学研究》1996);

3.《我国民事诉讼辩论原则重述》(《法学研究》1997年);

4.《民事诉讼中的失权与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

5.《自认制度及结构分析》(《清华法学评论》1999);

6.《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

7.《法院体制的非行政化—— 一种法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实探知的绝对化及消解》(《法学研究》2001);

9.《交叉询问:魅力与异境的尴尬》(《中外法学》2001);

10.《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重构》(《中国法学》2003);

12.《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法学研究》2003);

13.《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

14.《论诉讼契约化——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作业》《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