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1936年生,江苏苏州人。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 1981-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研究。主要从事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及和我国环境宏观演化古环境的研究,系统分析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发现南海在冰期旋回中对环境信号的放大效应,和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陆地环境演变的重大影响。 对我国海洋地质学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定量古生态学和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促进古海洋学和古湖泊学等新方向在我国的开展,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研究。
致力于推动我国的深海研究与海洋地质、推动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国际合作,于1996年领衔提出“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大洋钻探建议书,在1997年全球评价中获第一名,并应邀担任首席科学家,他成功地主持了1999年春在南海中国海区首次的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南海ODP 184航次),取得了西太平洋区最佳的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纪录。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海陆结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东亚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及论文集十余种。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和四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奖项。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的学科带头人。
为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曾任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